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你說啥?我沒戴眼鏡聽不清!

2025年03月10日08:1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你再說一遍,我沒戴眼鏡聽不清!”當近視眼的你摘下眼鏡、眼前一片朦朧時,好像耳朵的功能也受到了影響,變得聽不清東西,有沒有?告訴你,這不是錯覺!

說到這,你可能更暈了,看不清東西難道不是隻會影響視覺信息的獲取和處理嗎,為什麼會影響聽力呢?這個過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今天,就有請心理醫生從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角度來探尋一下這個有趣的現象。

大腦處理信息需要感官協同作戰

經驗告訴我們,言語感知主要依賴聽覺,似乎我們可以不看,但不能不聽。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實驗,看完會顛覆你的認知。

1976年,哈裡·麥格克和約翰·麥克唐納兩位科學家想通過實驗探究視覺信息在言語感知過程中的作用,他們想要了解當視覺和聽覺信息同時存在且出現沖突時,人們是如何感知言語內容的。

一個典型的實驗情境是這樣的:實驗參與者看到視頻材料中演員的口型是“ga”,聽到的聲音是“ba”,然后請他們報告自己聽到的內容。參與者在這種視聽沖突的情況下,報告出一個新的語音內容“da”。

通過對大量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視覺信息在言語感知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視覺和聽覺信息不匹配時,參與者所感知到的語音不是單純由聽覺決定的,視覺信息會與聽覺信息相互作用,產生一種新的、被重新整合后的語音感知結果。

這個結果表明,大腦在處理言語信息時會同時考慮視覺和聽覺兩個通道的信息,並且當兩者沖突時會進行復雜的整合過程,而不是簡單地依賴其中一個通道。這一發現顛覆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言語感知主要依賴聽覺的觀念。

當視聽雙通道的信息相互矛盾時,即在視覺口型和聽覺聲音不匹配的情況下,就產生了經典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這是一種有趣的多感官整合現象。所以當摘掉眼鏡、視力模糊時,我們隻能聽到聲音、無法看清對方嘴唇的動作,大腦不會分別孤立地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於是在將它們結合起來分析的時候,便產生了困難。所以,這並不是大腦產生的錯覺,而是大腦高效整合的結果。

眼神突然不好使分散了注意力

認知的起點是“感覺”,但我們大腦對事物的認知並不是對感覺的直接反應,而是通過“知覺”將不同的感覺信息整合成有意義的整體,才最終形成我們對事物的初步認識。

在這個感知階段,我們的注意力會對外界刺激進行選擇性加工,“注意”是知覺的基礎,隻有注意到某個刺激,才能進行知覺的過程,以及后續的高級認知加工。了解清楚注意的這個過程,我們就再來看視力模糊影響聽力的現象。

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通道有很多——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但主要通道是視覺和聽覺,有超過80%的信息輸入來自視覺,超過10%的信息輸入來自聽覺。視覺和聽覺是兩個獨立的感官系統,一個感官的障礙並不會直接導致另一個感官的功能受損。但是當佔主要功能的視覺突然因為“模糊”而變得功能受損,尤其我們的注意力一時間很難迅速轉換到聽覺功能上。

視力模糊是介於“看見”和“看不見”之間的狀態。這個狀態下,大腦需耗費更多精力處理視覺信息的不確定性,這便會導致注意力分配不均,使得人們難以集中精力去聽,進而感覺聽力似乎受到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講確實是注意力分散的結果。

但是當我們干脆閉上眼睛,把注意力資源全都給到聽覺,那便能完全地聽清和聽懂對方的話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盲人的聽力異於常人,這其實是大腦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所致。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能夠根據經驗不斷調整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功能。對視聽正常的人來說,在長期的感知學習過程中,大腦逐漸建立起了對於視聽等信息協同處理的模式。

“麥格克效應”就是這種協同處理出現特定表現的體現。例如,嬰兒從出生后不斷接觸外界同時存在的視聽刺激,大腦慢慢學會了如何高效地整合它們,進而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類似“麥格克效應”的感知現象。對於盲人來說,他們長期的感知功能主要依靠聽覺、觸覺等,所以大腦逐漸實現了動態代償,從功能上增強了他們的聽覺、觸覺。

心理暗示或焦慮趁勢擾亂視聽

對於長期用眼鏡來清晰視物的人來說,視力突然模糊可能會讓我們在那一瞬間,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就像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在一些對抗的劇情裡,當事人的眼鏡突然被擊碎或掉落,他們通常會茫然無助並立即蹲地撿眼鏡。在這樣的瞬間,他們一定也非常慌亂和不安。這種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可能會影響到大腦整體的認知功能,包括對聽覺信息的處理。

與此同時,焦慮也會讓我們對自身狀態變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在聽力方面,一旦出現哪怕一點點聽不清的情況,就會被放大關注。大腦被各種擔憂、緊張的感受佔據,會使得大腦難以像平時那樣專注且高效地處理聽到的聲音,進而讓人感覺聽力好像不如之前,盡管聽覺系統本身的功能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相信自己隨時可以“能看能聽”

摘下眼鏡、視力模糊,對任何人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從客觀層面源自於注意力的分散、大腦“麥克格效應”的整合認知,從主觀層面也源自於心理暗示或焦慮。從這一現象,我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可以獲得哪些啟發呢?

接受大腦的整體認知功能 所有人都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盡管我們總會覺得身體不同的功能都是獨立的,但常常發生的現象都在提示大腦是把我們的身體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整合認知的。大腦的可塑性也在推動我們更好地去完成整合,適應各種情況,維持內在的穩定。

在了解各種客觀狀況之后,我們便可以發展自己在突發狀況時的穩定性,包括通過深呼吸來調整當下的情緒、安撫被嚇到的自己、保持積極的思維方式、尋找積極的應對等。

信任“不看不聽”也“能看能聽” 相信我們的視覺聽覺並不僅僅存在於眼睛耳朵可及之處,這是對自身內在感知能力以及潛意識、直覺等力量的深度信賴。我們的大腦時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即便在我們沒有刻意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時候,潛意識依然在默默地收集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線索。這些潛意識收集到的信息會在后續某些時刻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感受,讓人仿佛“能看能聽”,只是這種“看”和“聽”並非是眼睛和耳朵主動去感知的。

信任我們“不看不聽”也“能看能聽”,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內在力量,以一種更為敏銳、獨特的視角去感知世界,做出更貼合自身和環境實際情況的判斷與選擇。

文/蘇虹(北京安定醫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