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綠色夢幻聯動,奏響青島“地下樂章”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隨著清晨的陽光洒落下來,青島地鐵6號線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這條地鐵線路不僅是青島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第一條實現全專業、全設備智慧運維的線路。近日,記者前往青島地鐵6號線實地探訪,揭開智慧工程的神秘面紗。
“我們通過四年的努力,用人工智能、雲平台、智能檢測、5G機器人等技術,給市民展現了智慧運維。”青島地鐵設備技術部副室主任藍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當於我們的大腦,具備更強的算力、更強的思考能力。5G和物聯網技術相當於人的神經,有大帶寬、低延時特點,可以實現更好的傳輸。而機器人和智能檢測技術,就像人的手和腳一樣,可以實時感知到每條線、數十萬台套設備的狀態、數據。”
車輛檢修機器人正在工作。採訪者供圖
這套全自主研發的線網級供電智慧運維系統,能夠將車站各設備房的BIM三維模型與人員、環境、監測、告警等全部信息集成“一張圖”進行展示。藍天解釋說:“其實智慧運維的初衷就是‘讓系統說話’,我們每條線大約有幾十萬台(套)相關設備,本身設備是不會說話的,它不像人一樣。那麼我們通過智慧的賦能,通過相關新技術的應用,讓設備的數據可以實時傳到我們的系統裡邊,通過系統的分析、決策,輸出相關的結果,我們去做更好的服務。”
在綠色建造方面,青島地鐵也走在行業前列。“6號線一期工程創新採用了裝配式建造集成技術,可以實現工廠化預制、現場化拼裝,像搭積木一樣,建設了6座裝配式車站。”青島地鐵西海岸建設分公司安全總監劉林勝介紹,“和傳統的現澆車站相比,一座車站可以減少用工80%,節省工期4∼6個月,即30個人3個月即可完成一座車站的拼裝,施工效率大大提升。”
在綠色能源應用方面,青島地鐵按照“能布盡布”原則,已建成光伏發電總裝機量17.85MW,年發電量達1963萬度。青島地鐵設備技術部副部長李杰告訴記者:“青島地鐵還開發應用了以隧道源熱泵為主的綜合冷熱源系統,實現了毛細管換熱技術、磁懸浮技術與隧道源熱泵技術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隧道冷熱源,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青島地鐵6號線採用了飛輪儲能加中壓逆變的復合儲能方式,年降碳約6.2萬噸。
隨著各項創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青島地鐵6號線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和安全性,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是一條交通線路,更像一個智慧、綠色、高效的現代化工程典范。青島地鐵6號線的探索和實踐,為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審核單位: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