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上巨無霸遇上數智黑科技
看國產大郵輪建造背后的智慧變革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在全球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現代船舶制造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順利建造和成功運營是中國船舶制造業在技術創新和智能化升級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國郵輪產業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標志著中國正式躋身全球少數能夠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之列。近日,記者走近“愛達·魔都號”,探尋國產大郵輪建造背后的“數智密碼”。
愛達·魔都號。受訪方供圖
“愛達·魔都號”是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這樣一艘船就像在打造一座“移動的海上現代化城市”,難點主要在於其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技術要求。為應對這些挑戰,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以下簡稱外高橋造船)研發了名為“SWS-TIME”的數字化造船平台。該平台不僅使管理者能夠如同擁有千裡眼一般,無需親臨現場即可掌握全局動態,還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管理層提供了前瞻性的決策支持。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信息總監袁軼表示,“有了這個平台后,我們可以實時知道每天建造的相應進度、物資到貨情況等,確保建造進度的高效推進。”
不僅如此,該平台還深度融合了三維輔助設計與BIM建造技術,使“愛達·魔都號”6萬多張圖紙、600多個分段結構、2500萬個零件,全都化為三維動態模型,在電腦中“造”了一遍,避免了“邊造邊改”的情況。同時,外高橋造船更是將BIM技術首次運用到國產大型郵輪的生產管理中,不僅極大地助力了內裝總量工作,更滿足了大型郵輪對顆粒度和精度的需求。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產業鏈協作效率,外高橋造船推出了“TIME 4 LINK”船舶建造供應鏈協同平台。袁軼告訴記者,“作為連接供應商、制造商和客戶的橋梁,它不僅打通了內外部的信息壁壘,還能夠強化聯合設計、計劃拉動、採購尋源、質量檢驗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協同管控,實現船舶供應鏈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外高橋造船還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座重型堆垛機智能倉庫系統,能夠根據貨物的體積和重量,自動推薦最佳倉儲位置,並將入庫和出庫的大部分環節實現無人化操作,極大地提升了倉儲效率和管理精度。同時,它還配套了IMSP智能物料管控平台,讓倉儲管理更加便捷、高效。“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實現多相關方的巨量物資的信息錄入、傳遞、共享。”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集配部副部長鄭賢勇介紹道。
重型堆垛機智能倉庫系統。受訪方供圖
值得一提的還有他們自主研發的遠程檢驗平台。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質量總監張小凱向記者介紹,“檢驗員戴上配備AR眼鏡和5G通訊模塊的安全帽,可將現場情況實時傳輸到遠程平台,船東和船檢無需親臨現場即可進行驗收。”遠程檢驗平台讓船東、船檢無需舟車勞頓,就可以以“第一視角”勘察現場,進行工程驗收和問題標注等工作。這一技術不僅節省了時間和人力,還提升了驗收的精准度。
5G+AR遠程檢驗安全帽。受訪方供圖
如今,“愛達·魔都號”已成功交付並運營超80個航次,服務35萬國內外賓客。回望“愛達·魔都號”的建造歷程,其順利推進離不開數字化造船這個關鍵支撐,其在數字化造船的探索,為國內造船行業乃至更廣泛的制造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