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加大科普教育資源投入

張文明
2025年03月07日07: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當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顛覆性創新正重塑全球競爭格局。在這一過程中,年輕一代逐漸承擔起了創新的重任。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科學技術知識的獲得,會對以后的科研之路產生重要影響。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加強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關系到國家創新活力和科技發展。

在我國,科學教育體系一直是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在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影響著教育生態,並對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校內學科教育條件越來越好,以科技場館及各種基地為代表的校外科普教育場所也越來越多,這些都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與此同時,還存在制約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的一些短板。比如,科普基地布局存在區域差異和城鄉差異。東部較為集中,中西部較為稀少﹔省會城市集中,縣以下稀少。同時,現行科普基地認定標准多側重基地硬件條件和具體內容,而對於基地設置時的區域空間輻射能力等指標尚缺少具體指導標准。

為此,應在優化科教資源配置、彌補地區差距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持續在科普教育上投入更多經費和資源,確保科學教育從圖片走向實物、從課堂走向實踐,使青年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參與,進而不斷提高其科學素養。

筆者建議,應在重視校內學科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校外科普教育資源投入,提升我國青少年科學素養。加大對中西部和偏遠地區科普教育基地的投入,推動科普資源向基層傾斜。建立綜合性的科普教育體系,推動校外科普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組織校外實踐、科普活動等,讓青少年走出課堂,在科學探索過程中增長知識和能力。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協作的良性循環,共同推動科普教育長遠發展。

(作者:張文明,系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