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研人員營造潛心鑽研的良好環境

“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這一舉措,受到全國兩會教育、科技界代表委員的熱議。
一直以來,科技人才評價被喻為“指揮棒”“風向標”,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現實中,有的單位缺少分類評價標准,對專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一刀切”地使用同一套考核指標。有的單位淡化了“唯論文”“唯引用率”等不良導向,考核條款卻變得更加繁復,“單項冠軍”被迫成為科研成果、學術兼職、教學獎項等樣樣都行的“全能選手”。在這樣的考核評價體系支配下,一些科研人員為了“攢帽子”“沖指標”,疲於奔跑在爭資源、跑項目的社交路上,擠佔了寶貴的科研時間,導致在科研方向上陷入“重短期產出、輕長期積累,重跟蹤模仿、輕原創突破,重熱點議題、輕冷門方向”的誤區。
守少則固,力專則強。對基礎研究人才來說,我們更看重理論的原創性和學術的引領性﹔而評價應用研究人才,則更注重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率。隻有採取符合不同領域發展規律的“量體裁衣”式的分類評價,才能讓科研人員在自己的專屬賽道上安心攻堅,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同步推進“帽子”治理,才能進一步避免人才功利化、特權化,讓“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潛心研究者無需為名利分心,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的良好創新生態。
事實上,為了幫助科研人員潛心投身研究,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一系列改革舉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項目更名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和B類,避免科研“帽子化”﹔江蘇省將科技成果應用於生產的情況、調研報告、咨詢建議等,納入職稱申報的業績指標﹔四川省以“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為著力點,建立不同創新活動類型的人才評價體系……
改革舉措漸次落地,創新生態正迎來清新氣象。為了讓科研人員真正安下心、扎下根,還需繼續啃“硬骨頭”。比如,“破四唯”后要及時“立新標”,健全以貢獻為導向的成果評價方法,將分類評價體系落實落細﹔探索下放評價自主權的科學路徑,實行“誰使用、誰來評”制度﹔降低硬性量化指標的同時,合理引入同行評議機制,確保評價結果的公平性,等等。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隻要我們以更科學的機制守護科研初心,以更包容的生態涵養創新定力,廣大科研人員就能心無旁騖地攀登科學高峰,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書寫“頂天立地”的精彩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