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上海徐匯區大模型產業加速發展

人工智能引燃“模都”

2025年02月14日07: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語料創新技術與應用探索沙龍活動”“多模態大模型應用研討會”“AI賦能下的開發流程蛻變”……走進位於徐匯西岸的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一張被各類主題沙龍、行業交流活動擠得滿滿當當的“排片表”格外引人關注。

忙碌的“排片表”背后是上海徐匯區逐步升溫的大模型發展熱潮,和逐步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鏈、生態鏈。作為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自2023年9月揭牌至今,已吸引了百余家大模型企業入駐,規模仍在不斷擴大。

走進“算力運營商”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問芯穹”),研發人員正在為近期發布的端側全模態理解模型做開源的最后准備工作。前不久,無問芯穹宣布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創造了國內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層最大單筆融資紀錄。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推理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但市場上現存的異構芯片常常難以混合使用,不僅讓AI基礎設施的構建困難重重,也是當前大模型行業“算力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問芯穹利用多元異構和軟硬協同的核心技術優勢,打造了一種連接‘M種模型’和‘N種芯片’的基礎設施新范式。”無問芯穹品牌公關總監王媛解釋道,“我們構建了一個適應中國國情的大模型操作系統,多種芯片編程語言、芯片框架、兼容接口進行統一,通過算子和算法優化,實現異構芯片的大規模混合訓練,提升大模型運行效率。好比此前多家芯片各說各的方言,我們讓大家都說‘普通話’,相當於將算力放大了至少2至3倍。”

剛剛一歲多的模速空間,元氣滿滿,每天都在“拔節生長”。在模速空間運營方、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晶晶看來,模速空間正在形成串點成鏈、聚能成勢的“飛輪效應”。

“2023年剛啟動時,社區隻有1萬平方米,現已擴展至近6萬平方米,吸引了超過100家大模型企業入駐,帶動200余家大模型企業加速集聚到徐匯區。從底層算力到賦能百業,模速空間著力打造創新策源尖峰、產業集聚高原、國際交流廊道。”楊晶晶說。

模速空間快速構建了一條濃縮的大模型生態產業鏈。算力層有無問芯穹、儀電智算等,數據層有庫帕思、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數據平台OpenDataLab等,基礎大模型有商湯、MiniMax、階躍星辰等,應用層有教育大模型作業幫、能源大模型達卯智能等,平台社區有開放傳神等,還有大語料數據庫等基礎設施也落戶模速空間。

而在數公裡外的漕河涇開發區,人工智能產業已跑通研發到市場“最后一公裡”,爆發出可感可見的新質生產力。

賽煒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長期專注AI技術賦能眼科設備研發的企業,2014年創立於硅谷,管理和研發總部位於上海,2024年剛剛入駐漕河涇開發區。目前,賽煒旗下如意OCT產品已打入歐美發達國家,受到世界級眼科專家的青睞,部分產品售價達到國際頂尖品牌同類產品的2至3倍。

“賽煒率先在掃頻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設備上融入大量AI算法,通過AI賦能眼科醫療器械產品線,實現了6倍於傳統高端設備的掃描深度和40倍的成像體積。”賽煒証券事務代表王雪丁說,“AI的加持,不僅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加精准診斷,還助力全球眼科專家實現前沿學術領域的突破。”

在賽煒創始人之一、留美博士李冰看來,入駐漕河涇開發區正是看重這裡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不論是技術、人才,還是政企服務,在漕河涇都能輕鬆找到。”

如今的漕河涇開發區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500多家,上海四分之一的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匯聚於此,帶動營收額超過1000億元。

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黨委副書記方銀兒說,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力”變“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搭建廣泛豐富的市場應用場景,“比如在漕河涇,企業可以通過AI園區管理、AI醫學診療、AI數字文創、AI智能網聯車等應用場景,在應用中實現技術的迭代和進步,加速項目落地開花。”

當前,徐匯區內已匯聚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創智學院、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期智研究院、電信AI研究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微軟、騰訊、商湯科技、米哈游等技術創新生態企業。截至2024年12月,上海完成備案上線的60款大模型中,34個來自徐匯區,佔比超過50%。

“當前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關鍵時期,徐匯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科技創新、應用落地和生態建設,服務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在徐匯加快發展。”上海市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表示,將全力落實上海市委“加快建成全國人工智能高地”的要求,依托模速空間、數鏈空間、上海創智學院等重大布局,抓好垂類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應用,鏈接好算力、語料、資本等要素支持,廣邀創新創業人才,打造“雨林式”生態。

(據新華社電  記者姚玉潔、程思琪、楊有宗)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