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創新到全球領跑,再到產品走上春晚舞台,中國科創企業宇樹科技定下目標——
“讓機器人成為生活的好幫手”

舞蹈演員同宇樹人形機器人H1在台下互動。
宇樹人形機器人H1春晚表演的技術說明。
宇樹科技研制的機器人系列產品全家福。 受訪者供圖
2024年12月30日,在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景區,用來搬運貨物和清運垃圾的機器狗進行登山測試。 新華社記者 朱 崢攝
2025年1月2日,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甬港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科普活動現場與機器人互動,感受先進科技成果、體驗科學魅力。 新華社記者 江 漢攝
2025年央視春晚舞台上,16個身著花襖、手持彩絹的宇樹H1人形機器人“福兮”以一場靈動歡快的“扭秧歌”表演驚艷全國。這一融合傳統民俗與尖端科技的創意節目《秧BOT》,不僅刷新了公眾對機器人“機械感”的刻板印象,更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生動縮影。
這場演出,不僅是中國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技術實力的集中展現,更是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八年創業歷程的縮影。從實驗室裡的簡陋原型到全球市場佔有率超60%的行業巨頭,宇樹科技以“電機驅動”技術路線為突破口,以“低成本高性能”為核心理念,在機器人產業中開辟了一條獨特的中國路徑。
從“草根”創新到全球領跑,再到產品走上春晚舞台,宇樹科技為自己定下了目標:“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生活的好幫手。”
技術突破:
從“機械執行”到“智能涌現”
2025年春晚舞台上,機器人“福兮”的表演看似輕鬆,實則凝聚了從“機械執行”到“智能涌現”的多項硬核技術突破。
宇樹H1人形機器人身高1.8米,體重47公斤,搭載22個關節電機,還配備有“秘密武器”——AI(人工智能)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作為全球首款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電驅人形機器人,宇樹H1人形機器人的最大關節扭矩達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術(3D激光雷達+深度相機),實現了復雜動作的精准控制。其舞蹈動作基於強化學習算法生成,通過多智能體協同規劃技術,16台機器人能實時調整隊形,即使舞台燈光、布景變化,仍能保持動作同步誤差小於0.1秒。
更神奇的是,通過先進的AI算法,宇樹H1人形機器人還能“聽懂”音樂。它不僅能跟上音樂的節奏,還能像人類一樣感受到舞蹈動作背后的韻味,然后根據音樂實時調整動作,跳出來的舞蹈又穩又好看,這可不是簡單的機械舞動,而是真正有靈魂的“智能舞蹈”。
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宇樹科技在人工智能、運動控制等領域的厚積薄發。就核心技術而言,在電機驅動與結構設計上,宇樹科技摒棄了傳統液壓系統,採用自研高性能電機直驅技術,通過“力矩補償快速放線算法”實現高精度力控,成本降低80%以上﹔在動態平衡與AI算法上,H1人形機器人搭載的關節電機,結合強化學習算法與多智能體協同規劃技術,可以極大程度減小誤差﹔在核心部件自主化上,宇樹科技的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編碼器、激光雷達等關鍵部件國產化率超90%。
在表演中,“力矩補償快速放線算法”“舞蹈節奏對齊算法”等技術,攻克了手絹拋擲與回收的機械難題和表演節奏流暢的算法問題﹔而視覺感知系統的升級,使機器人能在動態環境中自主導航,甚至將站位調整融合進舞蹈步伐中。
宇樹科技的工程師說:“放眼全世界,這些動作隻有中國機器人可以完成。”對此,上海杉達學院數字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樹源說:“《秧BOT》節目中的機器人,打破了公眾對人形機器人‘機械感’的刻板印象,其背后是機器人運動控制能力的躍升、多機協同技術的突破、視覺感知系統的升級等。這些成果標志著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
宇樹科技的產品演進史,遵循一條從四足到人形技術躍遷的升級軌跡。
第一階段,通過研發四足機器人,開辟機器人在民用領域的新藍海。
2017年宇樹科技推出首款四足機器人Laikago,其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迭代。2023年宇樹發布的工業級B2機器人,靜態承載力達120公斤,續航4—6小時。2024年10月,B2在泰山上當“智能挑夫”的視頻火遍海外,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也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相關片段,並配文:“機器狗在雄偉的泰山上充當搬運工:科技造福人類。”
現在,宇樹科技的四足產品線覆蓋教育、巡檢、救援等領域,累計銷量已經超過萬台。
第二階段,研發人形機器人,定義量產新標准。
2023年8月,宇樹科技發布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宇樹H1,這款機器人最高奔跑速度3.3米/秒,可完成后空翻等高難度動作,配合強化學習算法實現動態平衡控制,目前已在蔚來汽車工廠承擔搬運任務。2024年5月宇樹科技推出的G1人形機器人,售價僅9.9萬元人民幣,可以通過三指力控靈巧手實現物體抓取,降低了人形機器人進入各行各業的成本。
第三階段,發展開源生態,降低行業門檻。
2024年,宇樹科技宣布開源強化學習代碼庫,吸引全球超萬名開發者參與創新。例如,開源從訓練到模擬再到真機運行整個RL(強化學習)套件體系,顯著降低開發者開發成本﹔開源了數據採集工具和訓練數據集,助力人形機器人的數據獲取。
興趣驅動:
從實驗樣品到全球“爆款”
大一寒假,在實驗室昏黃的燈光下,一台由舵機組裝的桌面機器人正搖晃著邁出稚嫩步伐,這是青年學子王興興用200元零件費完成的第一台機器人作品。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步履蹣跚的試驗品,竟會在十年后孕育出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的領軍企業——宇樹科技,也讓王興興這位1990年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一個普通家庭的平凡青年,從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做題家”成長為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
雖然做出了機器人,但王興興卻並沒有多開心。這個蹣跚學步的試驗品,性能不高,最大的商業價值也只是孩子的玩具。王興興的困境,同樣也是行業的難題——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人形機器人的仿生、智能和動力都是大問題。
大學畢業后,王興興進入上海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選擇了更容易實現的四足機器人方向。
在當時,機器人動力的主流路線是液壓驅動,一家國外大型機器人公司也在這一路線上耕耘20多年,有著豐富的專利技術積累。但王興興思考再三,得出了一個結論:液壓驅動路線可能是錯的。因為液壓驅動方案易損壞,即便做成,成本也很高。如果選擇電機直驅路線,就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隻需在現成的產業基礎上,自由組合、驗証,優化各類子技術,最后把整體技術固化,得到更適合規模生產、更適合商業化的方案。
當王興興在2015年國際智能“星創師”大賽捧起二等獎獎杯時,他手中的XDog四足機器人正折射著中國智造的曙光。這個僅耗資2萬元研發的機器人,不僅顛覆了傳統液壓驅動路徑,更昭示著“電機直驅+模塊化設計”技術路線的廣闊前景。XDog四足機器人將工業級無刷電機與仿生結構結合,通過“樂高積木式”技術集成實現成本驟降。這種“在現有產業鏈上跳舞”的創新思維,使XDog的成本僅為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
2016年,帶著200萬元天使輪投資,王興興和兩名團隊成員,共同創立了宇樹科技。
宇樹科技創立初期,王興興展現出罕見的“技術追求”+“商業理性”的“雙核驅動”特質。他既堅持自主研發核心部件,將高性能電機、減速機、控制器、編碼器等“卡脖子”產品的國產化率提升至90%﹔又以商人特有的市場嗅覺,將首款消費級四足機器人Go1定價壓至萬元級,開創了民用機器人新藍海。
2021年2月,宇樹科技的24台四足機器人被打扮成了小牛的形象,登上了央視牛年春晚舞台,宇樹四足機器人第一次在春節舞台上驚艷了世界。
借著春晚之勢,宇樹科技在2021年6月份發布了第一款真正面對消費市場的四足機器人Go1。緊接著,宇樹科技的工業級機器狗B1和B2,又被應用在公共救援、警用排爆、醫療防疫陪護、勘測探索等行業級場景。
在整個過程中,王興興的想法始終隻有一個:“要瞄著市場打,要做到更實用。”這些方向,最終都指向一個目標——要做到大出貨量,讓機器人產品靠自己活下去。
這種“技術追求”與“商業理性”的辯証統一,在2023年人形機器人G1的研發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技術突破上,G1機器人43個自研關節電機最大扭矩達120牛米,動態平衡算法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在成本控制上,G1機器人採用三指力控方案替代傳統五指設計,在滿足90%抓取需求的同時,將制造成本降低40%。
在市場洞察上,G1機器人9.9萬元的定價策略精准錨定企業客戶心理閾值,出貨量全球領先。
在王興興的辦公室,至今陳列著那個200元的初代機器人。從這個略顯粗糙的模型上可以看到宇樹科技轉型升級的軌跡:從模仿跟隨到自主創新,從實驗室樣品到全球爆款產品,宇樹科技的成功,在於將實驗室的創新火花轉化為產業發展的燎原之勢。其成長軌跡也印証了一句話:中國智造的未來,屬於那些能在實驗室與市場間架設橋梁的破壁者。
當問及成功秘訣時,這位90后創業者給出了質朴答案:“創新就是既要仰望星空洞察技術趨勢,又要腳踏實地解決產業痛點。最重要的是,興趣驅動的實踐探索才能讓創新具有爆發力。”
未來布局:
從產業協同到價值躍升
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標杆企業,宇樹科技通過技術突破、生態共建和應用場景創新,不僅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發展,更推動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價值躍升。
通過“核心部件自主化+上下游深度聯動+資本政策賦能”的三位一體模式,宇樹科技助力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協同創新,構建自主可控的機器人生態鏈,增強全球競爭力。
在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突圍層面,宇樹科技聯合本土供應鏈,實現電機、減速機、控制器、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90%,打破外國技術壟斷,保障了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無論是零部件供應商、技術合作與應用拓展類公司還是間接投資與產業協同類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為宇樹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資本與政策雙輪驅動層面,北京上海等地的國有資本、頭部的產業投資人與財務投資人對宇樹科技進行投資,加速了其技術轉化與市場拓展,助力宇樹年均營收增速超50%,並推動其四足機器人在全球市佔率達到60%。
政策層面,《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的出台,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提供了頂層設計支持。目前,《“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2024版)》等都已落地實施。
在技術合作與應用生態共建層面,宇樹科技協同有關企業,持續探索和推進足式機器人的商業化、產業化進程,目前四足機器人已應用至巡檢、救援等場景和電力、石化、農業、礦業等行業,助力其他行業實現智能化轉型﹔與全球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加速人型機器人的落地進程。這種“技術+場景”的深度耦合,形成了“研發—驗証—商用”的閉環生態。
宇樹科技的實踐,折射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3個發展方向:從“成本優勢”到“技術定義權”,從“單一場景”到“系統賦能”,從“工具替代”到“價值創造”。
目前,中國機器人企業正通過全棧自研,逐步掌握行業標准制定權。宇樹參與國際人形機器人安全標准制定,其G1人形機器人的定價策略,重新定義了行業成本基准。
機器人正催生新業態,教育機器人課程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巡檢機器人將人們從枯燥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機器人表演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從實驗室到量產線,從工業場景到家庭消費端,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正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產業鏈協同為基石,以應用場景拓展為方向,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書寫“中國智造”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