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重新定義肥胖症

夏瑾
2025年02月08日07: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1月15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在線發表題為《臨床肥胖症定義和診斷標准》的報告。報告提出,當前醫學上診斷肥胖的方法可能會導致誤診,並對肥胖患者和整個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建議採用一種新的、更精細的診斷方法來重新定義肥胖症,並呼吁讓所有肥胖患者都能獲得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和循証照護,同時杜絕污名化和指責。

報告共同作者、《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臨床肥胖診斷標准委員會主席、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魯比諾表示:“目前關於肥胖的定義存在不足,因為它預設了一種不切實際的‘非此即彼’的場景,即肥胖要麼始終是一種疾病,要麼從來不是一種疾病。然而,有証據表明,現實情況更加復雜。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維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體健康,甚至可以長期保持這種狀態﹔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疾病體征和症狀。”

“僅將肥胖視為一種風險因素而非疾病,可能會不公平地剝奪那些僅因肥胖而導致健康狀況不佳的人獲得及時治療的機會。另一方面,將肥胖籠統地定義為一種疾病,可能會導致過度診斷以及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和外科手術,從而對個人造成潛在傷害,並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弗朗西斯科·魯比諾說。

據估算,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處於肥胖狀態。而該文章的提議為全球衛生系統提供了一個採用統一的、與臨床相關的肥胖定義和更准確的肥胖診斷方法的機會。

當前的肥胖診斷方法效果不佳

報告共同作者、《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臨床肥胖診斷標准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於肥胖的定義目前主要依賴於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同國家使用的BMI臨界值不同,例如在歐洲,BMI超過30kg/m2被視為肥胖,中國採用的標准則是28kg/m2。

潘安解釋,雖然BMI有助於識別健康風險較高的個體,但它並不是體脂的直接測量指標,不能反映脂肪在體內的分布情況,也不能提供個人層面關於健康或疾病的詳細信息,所以僅依靠BMI診斷肥胖症是不准確的,也容易造成誤診,因而一直存在爭議。

“身體內脂肪過多一般會堆積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內臟器官及其周圍(如脂肪肝)。與第一類人群相比,后一種人群的健康風險顯然更高。而且如果體脂過多,大部分人主要還是堆積在內臟器官及其周圍,也稱之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說。

然而,有些人雖然BMI並沒有達到肥胖症的診斷標准,但是體脂含量過高且主要為中心性肥胖,這些人群僅通過BMI並不一定被判斷為肥胖症,這意味著他們的健康問題可能會被忽視。此外,有些人雖然BMI和體脂含量都很高,但卻保持著正常的器官和身體功能,沒有持續性疾病的體征或症狀,這部分人群雖然未來發生慢性病的風險相較於體重正常群體要高,但還未需要立刻進行臨床治療。

因而報告建議,不能僅根據BMI來檢測肥胖,還要參考體型測量指標,如腰圍、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過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EXA)等方法來直接檢測。而對於BMI非常高的個體(如>40kg/m2),可以默認為其體內脂肪過多,患有肥胖症。

兩種新的肥胖分類:“臨床肥胖症”和“亞臨床肥胖”

根據對個體水平的客觀疾病指標,報告提出了兩種新的肥胖診斷類別:“臨床肥胖症”和“亞臨床肥胖”。

臨床肥胖症是因體脂過多而直接導致器官功能減退的客觀體征和/或症狀,或進行標准日常活動(如洗澡、穿衣、進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顯著下降的一種肥胖狀態。被診斷為臨床肥胖症的患者應被視為患有持續性慢性疾病,並接受適當的管理和治療。

基於個體層面的客觀疾病指標,報告為成年人制訂了臨床肥胖症的18項診斷標准,為兒童和青少年制訂了13項特定診斷標准。

潘安告訴記者,這些特定診斷標准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腎臟、肝臟、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淋巴系統及日常活動功能限制等方面。與成人相比,兒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診斷標准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兒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動脈血壓升高,成人肥胖導致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相對更為復雜。此外,兒童和青少年肥胖會引發多囊卵巢綜合征,而成人則表現為無排卵、月經量少和多囊卵巢綜合征。

亞臨床肥胖也稱“臨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種器官功能正常情況下的肥胖狀態。雖然亞臨床肥胖的個體無持續性疾病,但他們未來發展為臨床肥胖症和其他幾種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可能會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應為他們降低潛在的疾病風險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個性化的照護

潘安告訴記者,對肥胖進行重新定義,是為了確保所有臨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時都能獲得適當的健康指導和循証照護,並針對臨床肥胖症和亞臨床肥胖採取不同策略。

報告作者認為,臨床肥胖症患者應及時接受循証治療,目的是全面恢復或改善因體脂過多而受損的身體機能,而不僅僅是為了減輕體重。臨床肥胖症的治療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應根據個性化的“風險—收益”評估,並通過與患者積極討論來決定具體方案。

亞臨床肥胖的人群盡管尚未因過多體脂引發持續性健康並發症,但未來患病的風險較高。因此,報告作者認為,對他們的照護應以降低風險為目標。根據個體的風險水平,為其提供健康咨詢和長期監測,或者在必要時進行積極治療,以顯著降低其較高的風險水平。

反對將肥胖污名化

此次報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醫療衛生系統的世界頂級專家,他們分別來自內分泌學、內科、外科、生物學、營養學和公共衛生等多個醫療領域。在對肥胖作新定義時,特別考慮到了社會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潛在影響。

潘安觀察到,肥胖污名化的問題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發達地區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現象在兒童中同樣常見。事實上,肥胖受社會環境以及生物學機制影響,許多肥胖症受遺傳基因影響,或來自於身體代謝問題。

潘安建議,社會應對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給予他們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應配合肥胖人士進行減重,平時飲食清淡,為其營造一個飲食健康的家庭環境。社會也應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學校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豐富、不含碳酸飲料的健康午餐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