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獲卒中臨床醫學最高獎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本報北京2月6日電(記者田雅婷 通訊員盧國強)在剛開幕的2025年國際卒中大會上,中國臨床科學家、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被授予“威廉·M·費恩伯格卒中卓越貢獻獎”。該獎項是國際卒中領域臨床醫學的最高獎,設立34年以來,這是亞洲科學家第一次獲獎。
40年來,王擁軍帶領團隊,針對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開展突破性研究。研究團隊通過系列研究,找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兩種抗血小板藥聯用的“甜蜜點”,改寫了全球診療指南﹔對新型溶栓藥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進行臨床研發,証實這3種藥物在卒中治療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使其逐步應用於臨床,徹底解決腦血管病溶栓治療的藥物短缺難題,打破卒中領域溶栓藥物的國際壟斷﹔綜合應用影像學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設計並証實擴大靜脈溶栓時間窗至24小時的溶栓治療新方案,使得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機會得到溶栓治療。
此外,王擁軍還帶領團隊整合國產自主產權低場強核磁、人工智能系統和新一代溶栓藥物等技術,將傳統模式的各環節高度組織化,創新設計“急診卒中單元”,將這一時間縮短到20分鐘以內,為更多患者爭取到治療機會﹔依托全國唯一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打造覆蓋全國的“國家—省級—地方中心”三級國家卒中臨床研究網絡,首創腦血管病藥物研發逆向轉化新范式,實現從傳統新藥研發模式“知識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將發現新藥靶點到藥物上市時間從近20年縮短為3至7年,有效打通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最“堵”環節,形成可復制的臨床研究“天壇模式”等。
王擁軍表示,在過去的30年裡,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治療發生了巨大變化,自己和團隊非常幸運能夠見証並參與這一重要的歷史變革。然而,使命尚未完成,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試驗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