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的定日縣,地震災后救援難度有多大?

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截至7日19時,此次地震共造成126人遇難,188人受傷。應急管理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前往震中,相關部門和救援力量陸續抵達震區,開展災情摸排、應急處置、人員搜救、轉移避險等工作。
重大人員傷亡與房屋抗震能力、震中地理位置、天氣等因素密切相關。此時,救援工作最大難點是什麼?應急救援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應急救援工作又該怎麼做?
1月7日,救援人員在定日縣長所鄉搜救。新華社發(劉友勝攝)
高寒地區地震應急救援的困難與挑戰
1.低溫影響
強烈地震一般會造成大量房屋受損、倒塌。地震后,高寒區的人們往往需要長時間在寒冷的環境中等待救援。如何滿足基本保暖需求成為一大難題。
對於受災人員來說,在持續低溫和極端低溫環境下,人的體溫將迅速下降,易發生失溫。此時,生命救援的“黃金72小時”將大大縮短。如果有嚴重的傷勢或已經處於虛弱狀態,那麼存活時間將更短。
對於救援人員來說,低溫或成為救災工作最大的障礙。被埋壓、被困人員在低溫環境下生存概率進一步降低,此時,救援人員面臨一系列巨大的考驗:如何搶時間搜索、爭速度救人﹔如何提高搜救工作場地局部溫度、延長被壓埋人員生命﹔如何保障救援人員自身安全和提高效率等。
地震發生時,正值冬季,災區天氣寒冷,白天最高溫僅3℃,夜間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5℃。低溫環境不僅加大了地震救援工作的難度,還使得受災群眾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襲,增加凍傷和其他健康風險。
2.高原反應影響
眾所周知,海拔每升高100米,含氧量下降0.16%、氣溫下降約0.6攝氏度。震中所在的定日縣措果鄉平均海拔4300米,常年低氧、低壓、低溫。
一些人會對高海拔地區缺氧狀況產生生理應激反應,即高原反應,主要表現包括頭痛、頭暈、食欲缺乏、嘔吐、心悸、氣短等,部分重症患者甚至會有心律失常或短暫性暈厥。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嚴重的高原肺水腫或高原腦水腫。
持續的低溫會加劇人體缺氧的症狀,影響救援人員的感知力、注意力、思維判斷力、人體機能系統等。如果保暖措施不到位,還會出現皮膚蒼白冰冷、輕度顫抖、心跳呼吸減慢、血壓降低、意識障礙等失溫症狀。高海拔帶來巨大的生理挑戰,地震應急救援人員不僅要應對低溫、低壓、低氧的惡劣環境,還需克服各種身體不適,防止影響工作效率和持久能力。
3.通訊影響
低溫寒冷等惡劣天氣條件,對電池、蓄電池類通信設備、器材、車輛等影響較大。一些通訊線路、設備在地震中損毀,導致與救援指揮中心、其他救援人員和聯系。專業人員前往災區,以及現場搶險保通修復都面臨巨大挑戰。此外,無人機的續航能力也會縮短。這些都可能會影響現場工作人員的通訊、災情調查勘察和上報工作等的進展。
高寒地區應急避險與救援工作怎麼做?
1.謹防低溫失溫造成傷害,做好保暖御寒
保暖至關重要。對於災區人們,盡量找安全的室內避難場館躲避,搭建活動板房,租用集裝箱,避免直接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如果無法找到室內避難所,可以准備保暖帳篷、睡袋、防潮墊、保暖服、硬紙板鋪泡沫盒等進行御寒,這些方式可減少身體熱量流失,有效減少低溫帶給人體的傷害。
此外,准備各類取暖設備,如火爐、取暖爐、暖風機等。在使用取暖設備時,要注意用火、用電安全,加強巡查,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災等的發生。
災區群眾照顧好了,接下來再談談其他需要保暖的對象。對於應急救援人員,增配冬季救援防護服和鞋帽手套耳套等,准備溫熱的食品和水。注意調整工作人員輪班時間,防止救援人員凍僵凍傷情況發生。
1月7日,在定日縣長所鄉集中安置點,工作人員在保障電力供應。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2.身體狀況不適的人謹慎前往災區
對於有高原反應、身體狀況不適合高原工作的人,要謹慎前往災區。高原地區地廣人稀,震后應急救援物資、醫療物資短缺,應急救援工作緊張、人手不足,供給和后勤保障困難。因此,要根據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高原高寒地區的適應能力,科學抉擇,並做好工作、生活、衛生醫療等自我保障。
3.提升通訊保通搶修能力,做好通信保障
提高通信設備的抗震、抗風、抗低溫性能和可靠性。提升通訊線路、設備的修復搶通能力,確保地震應急指揮救援、災區人民生活和安全生產的快速恢復。准備充足的備用電池電源、備用對講機或其他通訊工具,以保持與團隊的聯系。
作者:畢雪梅 江蘇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中國地震局信息與應急學科技術協調組副組長
審核:許沖 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員地質災害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