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1個方法幫你停止人際內耗

2024年08月27日08:29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有些人,在面對人際交流時,會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敏感與不安。每次向他人發送消息后,如果對方未能及時回復,內心便會不由自主陷入到一種特別焦慮的狀態中,不斷反思自己剛剛是不是說錯了什麼。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為他人的目光與言語,甚至一舉一動而陷入人際內耗,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使他們的心情變壞。這種人際內耗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還可能會破壞人際互動的質量。

那麼該如何停止人際內耗呢?其實很簡單——學會和自己相處。

社交本身就很累 內耗式社交更會拖垮你的人生

當一部分人還在努力“社交復建”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已經開始“社交降級”﹔當一部分人還在用表情包“社交糊弄”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已經坦然接受“已讀不回”。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點不同,但面對人情往來的難以應付,“社交很累”是唯一可以達成的共識。

有人就有社交,有社交就有損耗,因為人際交往本身就需要投入情感、時間和精力,這種消耗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完全避免。捕捉表情、識別情緒、揣摩心思、洞察意圖,社交本來就是需要打起12分精神去應對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由於內心的矛盾和沖突而產生的額外精神消耗,說什麼都要小心翼翼,做什麼都要三思后行,總是擔心踩雷,力求做到完美,則會把正常的“人際消耗”轉化為不必要的“人際內耗”,“跟自己較勁”這一內在的心理斗爭,才是人際關系中最為隱蔽也最為強大的“內耗”源頭。

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人生首要課題

“和他人好好相處”已屬不易,如果還不能做到“和自己好好相處”,那就真的無法獲得片刻喘息。畢竟,他人只是人生旅途中的過客,即便是愛人、孩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睜眼相見、閉眼相伴。真正能做到24小時形影不離、陪伴我們一生的隻有自己,是秤不離砣的關系。

因此,“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人生的首要課題。但我們常常本末倒置,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取悅他人和迎合社會期待中,消耗他人,內耗自己。

1、“自我對話”是讀取人生彈幕

與客戶同事觥籌交錯之后,是深深的疲憊﹔與親朋好友深度交流之后,也可能心力交瘁。“對話”是人與人互動的重要方式,既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可能帶來情感上的消耗。

片刻的安靜能暫時緩解疲憊,但可悲的是,我們的耳邊,從來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安靜。不是在聽周邊嘈雜,就是在聽他人說話,即便是獨自一人呆著,腦海裡的小人們也無時無刻不在嘰嘰喳喳。

神經科學家發現,即使沒有外部聲音,在我們的頭蓋骨下,大腦往往傾向於通過內部表征產生聲音。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過流行神曲莫名其妙在腦海裡單曲循環,怎麼掐都掐不住的經歷,這是我們大腦裡的記憶之聲在向我們“挑舋”。

因此,我們常常會忽略一個事實:存在我們腦海裡的“自我對話”,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與“自己”社交。而“學會和自己相處”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應對“自我對話”。

什麼是自我對話?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談,可以是口頭上的自言自語,也可以是無聲的內心獨白。雖說是“自我對話”,但這些聲音絕大多數並非原創,而是來自過去重要他人的評價,或是對我們產生深刻影響的萍水相逢之人的無心之言,我們的潛意識會把他人好的、壞的評價,逐漸內化到我們的“自我對話”系統裡。

我們是自己生活的導演、演員和觀眾,而“自我對話”則是這部人生電影在播放時不斷浮現的彈幕。有些彈幕積極樂觀、生動有趣,它們如同歡快的背景音樂,為“觀影”體驗增添了樂趣與活力,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希望。

有些彈幕則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它們如同智者的低語,引領我們穿透表象,直達心靈深處。這些彈幕促使我們停下腳步,反思過往,審視現在,並展望未來。它們讓我們對“影片”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角色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加珍惜並感激這段獨特的人生旅程。

然而,也有些彈幕卻消極負面、充滿懷疑,它們如同陰霾般籠罩在心頭,讓“觀影”體驗變得沉重而壓抑。這些彈幕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的質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或是對過去遺憾的反復咀嚼。它們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讓我們在自我懷疑與迷茫中徘徊不前。

因此,想要“和自己好好相處”,減少自己與自己之間的“人際內耗”,首先且關鍵的一步,就是認識到,腦海中與你對話的那個“自己”,其實只是人生影片的彈幕系統,一個由過往經歷、外界影響及內心情感交織而成的信息流。這些彈幕,無論積極或消極,深刻或淺顯,都只是你內心世界的一個片段,而非你的全部。

接下來,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學會區分這些自我對話的性質。我們需要培養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去分辨哪些是對自我成長有益的積極和善意對話,哪些是消耗能量、阻礙前行的消極或惡意對話。

對於后者,我們應當勇敢地採取行動,要麼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將其轉化,要麼果斷地選擇“一鍵屏蔽”,將它們從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清除出去。

2、“享受獨處”是尋找心靈淨土

“高質社交”可以減少人際消耗,甚至可以修復人際損傷,提升個人的精神能量。但是,隻要生活在社交人群中,必然逃不開互相遷就和忍讓。叔本華曾說:“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獨處,這一看似違背人類社交本性的狀態,實則蘊藏著豐富的自我成長契機。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裡,獨處成為了一種珍貴的選擇,它讓個體暫時抽離於外界的喧囂,沉浸於與自我相處的靜謐。

有趣的是,盡管人類天生渴望群體的溫暖,但研究顯示,那些享受獨處的人往往能夠培育出更加深厚與高質量的人際關系。這是因為獨處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空間,讓思緒得以沉澱,心靈得以深度反思,進而更清晰地認知自我需求與情感邊界,使得他們在后續的社交互動中更加游刃有余,充滿自信。

特別是對於高敏感人群而言,獨處更是不可或缺的“能量充電站”。每天至少兩小時的獨處時光,讓高敏感人群有機會從“演出”中抽身而出,成為自己人生的“觀影者”。

隻有獨處,才能暫時將外界聲音屏蔽,靜下心來聽一聽腦海裡的聲音,才得以全心全意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理性地分析那些來自內心的“彈幕信息”,為未來的社交旅程積蓄力量,以更加飽滿的狀態重新出發。

無論是“人際內耗”的糾纏,“精神內耗”的掙扎,還是“情緒內耗”的消磨,其核心往往在於自己與自己的斗爭。

那句“關你什麼事,關我什麼事”雖讓人心生暢快,象征著對無謂紛擾的洒脫與自我邊界的堅守,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直率表達並坦然行動,卻並非易事。

這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敢於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勇於拒絕外界不必要的干擾,也要學會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的情感邊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應對“內耗”的關鍵所在。

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靜

審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樊春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