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黑神話:悟空》“刷屏”,山西這次“贏麻了”

2024年08月26日08:52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這幾天,游戲《黑神話:悟空》可以說是上線即“刷屏”,與游戲一同爆火的,還有“古建大省”——山西。

據山西省文物局網站的相關信息顯示,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筑有28027處。山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531處,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古建筑有421處,享“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之譽。山西現有元以前木結構古建筑遺存495座,約佔全國的85%。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該游戲畫面在國內有36個取景地,其中27個來自山西。包括隰縣小西天、忻州五台山佛光寺、南山寺、金閣寺、晉城青蓮寺、陵川西溪二仙廟、澤州玉皇廟等等。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各位“天命人”們,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山西現存的中國古建筑。

大同

1、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開鑿始於北魏,前后歷時約150年,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依山雕鑿而成的巨像,從體量上給予觀者強大的視覺壓力。造像單純明了的造型,也散發著無限的魅力,從其渾圓的頭部、大且長的耳朵、圓睜的眼睛、微笑的嘴唇以及飽滿的面頰,可以感受到塑造者的自信。

雲岡石窟的雕塑風格清晰地記錄了從異域而來的印度健陀羅風格逐漸中國式的轉變歷程,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實例。

2、懸空寺

中國的高山論其知名度,“五岳”當居其首,其中的“北岳”恆山有十八景,“第一勝景”當屬懸空寺。

懸空寺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筑,位於山西大同渾源縣,距離大同市區65公裡。

懸空寺古名玄空閣,后因漢字中“玄”“懸”同音,又名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后期(公元491年),相傳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后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建成懸空寺,歷經1500余年屹立不倒,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建筑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雖歷經后世戰火不斷但仍有修繕,目前保留下來的是明清時期風格的寺廟殿宇。

朔州

1、應縣木塔

如果說什麼最能代表華夏文明?木構建筑大約首當其沖,而最能向世人展現中國木構舉足輕重地位的建筑,應該就是應縣木塔。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西北佛宮寺內,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畢,是世界上現存最高、最早最復雜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從地面到塔剎頂點總高67.31米,相當於一座22層高的現代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結構非常牢固,在屹立的900多年中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甚至在唐山大地震時,所有屋角的風鐸大響一分鐘,但木塔安然無恙。在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木塔遭受重創,曾經身中200多發炮彈(至今木塔身上還留有大量彈痕),也未被擊倒,也說明了木塔結構的堅固。

忻(xīn)州

1、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五台縣,是一處深山古剎,現存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屋頂四面起坡,出檐深遠,象征中國古代建筑中規格最高的廡殿頂式建筑,梁啟超評價“殿斗拱雄大,屋頂坡度緩和,廣檐翼出,全部龐大豪邁之象”,是國內唯一遺存的唐代殿堂級木構建筑。

關於佛光寺的發現,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日本學者曾經斷言:“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構建筑隻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但梁思成等人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一直在四處尋覓線索。

直到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紀玉堂四人在敦煌第61窟《五台山圖》“大佛光寺”壁畫的指引下,騎馱騾入五台山。在這裡,他們終於看到了佛光真容禪寺。從梁底與經幢的文字,確認佛光寺東大殿建造於“唐大中十一年”。

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偕社友莫宗江、林徽因及技工一人入晉,拜謁名山,探索古剎。抵五台縣城后,不入台懷,折而北行,徑趨南台外圍。乘馱騾入山,峻路縈回、沿倚崖邊,崎嶇危隘,俯瞰田疇。塢隨山轉,林木錯綺,近山婉婉,遠巒環護,勢甚壯。旅途僻靜,景致幽麗。至暮,得謁佛光真容禪寺於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驚喜。國內殿宇尚有唐構之信念,一旦於此得一實証。——梁思成《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如果你已經是游戲的快樂玩家,還可以注意下游戲場景裡的這一組石經幢,1937年,建筑學家林徽因曾身著旗袍在梯子上測量石經幢。

圖片來源:《建筑史詩:夢回唐朝》王南著

圖片來源:《建筑史詩:夢回唐朝》王南著

2、南禪寺

1953年山西考古人員考察時發現。主殿屋梁上的墨書提銘“大唐建中三年”,從而確定主殿大佛殿是比佛光寺東大殿更加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始建年代不詳。

除了建筑本體,最珍貴的還有殿內供奉的佛像,是除了甘肅敦煌莫高窟外,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唐代造像。

平遙

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山西古城平遙,距離晉陽古城五十公裡。五代時期,北漢割據山西中部,都於晉陽。鎮國寺成為了晉陽京畿存續至今的佛寺。

今天的鎮國寺萬佛殿,成為五代時期不多的古建實例,延續著唐代木構建筑的風格,碩大的屋頂以及四角輕靈上翹的飛檐,它的存世也讓中國古代建筑史不至於在五代斷檔。萬佛殿內為方形佛壇,四面均有供奉,正面供奉的是十一尊塑像均為五代彩塑實物。

1997年,鎮國寺與雙林寺作為平遙古城“一城兩寺”的“兩寺”之一,與古城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臨汾

隰(xí)縣小西天

隰縣小西天,又稱千佛庵,坐落在山西臨汾市隰縣的鳳凰山上,是一處佛教禪宗寺院,始建於明代崇禎二年(1629年),最初因為大雄寶殿內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來又因為重門題額“道人西天”改名,為了和當地的另一座寺院“大西天”區別而改做“小西天”。

小西天禪院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的大雄寶殿中保存有一鋪精彩的懸塑造像被譽為“懸塑絕唱”。殿內懸塑大多繪塑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之間,經三百余年。

這裡所有的塑像,人體比例適度,肌膚豐滿柔潤,形態生動自然,衣飾線條流暢,最大的佛像3米多高,小的可放於掌中,龐大的雕塑群繁而不雜,自然有序,襯托以層層迭迭的天宮樓。

朔州

崇福寺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於山西朔州古城。朔州自古毗鄰雁門關,作為軍事重鎮,自帶一股雄渾厚重的氣勢,也是唐初名將尉遲敬德的故鄉。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尉遲敬德奉命敕造林衙院,而后四百年間,寺廟屢受戰火破壞,直至金代復又增建彌陀殿、觀音殿。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顏亮賜額“崇福禪寺”,后經歷代重修。

今天的崇福寺內除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保存至今,其余建筑皆為明清時期重修。

大雄寶殿之后的彌陀殿是金代遺構中規模最大的建筑。

彌陀殿建在2.5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為單檐歇山頂,面闊東西41.32米,進深22.7米。屋頂裝飾有彩色琉璃剪邊,中間有菱形琉璃瓦裝飾,屋脊上還裝飾有琉璃鴟吻、脊獸和武士,均為金代原件,保存至今,是現存的金代建筑中數一數二的木作巨構。

晉城

1、鐵佛寺

鐵佛寺位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米村,這座2010年才被偶然發現的佛寺,以其令人驚嘆的明代彩塑轟動一時,被譽為“獨冠天下,舉世無雙”。鐵佛寺的殿內最令人贊嘆的,並非視覺中心的主尊,而是環繞一周的二十四諸天,這些神像形態各異、有著夸張的面部表情,而最引人注目的,造像身上以鐵絲、鐵線為材料塑造出的須發、飄帶、冠飾,正體現出晉東南獨有的地方色彩。

2、玉皇廟

玉皇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北約13公裡處的府城村,是晉城地區保存最完好,規制最完整的道教廟宇。玉皇廟內300多件完整的雕塑作品幾乎囊括了道教文化中所有的神話人物,是研究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重要文物,特別是元代保存至今的二十八宿彩塑,被譽為“海內孤品”。

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運城

永樂宮

永樂宮是元代道教建筑,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永樂鎮,相傳為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的故宅。唐代將其建為呂公祠,宋、金改祠為觀。元代中統二年(1262年)毀於大火,后在原址上新建大純陽萬壽宮,通稱永樂宮。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將全部建筑連同壁畫按原樣遷建於芮城縣城北龍泉村。現存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組建筑沿一條軸線布置,是元代的典型建筑。

三清殿為永樂宮的主殿,壁畫完成於公元1325年,四壁繪有神像,全部壁畫作為一個整體名為《朝元圖》,是元代壁畫藝術的最高典范。《朝元圖》中的人物描繪的是群仙朝竭元始天尊的情景,總共繪制了286個人物形象。壁畫中的人物形象,按文武官職的區別,採用不同的服飾,按地位的高低,採用不同的姿態,按性格的差異,採用不同的面部表情。畫家利用這三方面的區別把帝王的崇聖之表,玉女的端嚴之態,神鬼的威懾之狀表現的淋漓盡致。

永樂宮壁畫採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法,以石青、石綠為畫面主體顏色統領全畫,加入棕褐、赫石、朱砂等單純的色調進行點綴,整個畫面顯得穩重渾厚而又富於裝飾性美感。在人物冠冕飾物的用色方面,使用了“堆金瀝粉”的方法,使花紋突出畫面,增強了壁畫立體效果。

壁畫截圖(圖片來源:河北省美術教育協會)

壁畫截圖(圖片來源:河北省美術教育協會)

作者:洛陽文保集團文史研究員、原洛陽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王游美

審核: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弘治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