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真的會讓你變胖,越恩愛越胖
你有沒有留意到過一個現象:人們在結婚后會越來越胖,而且這種肥胖往往不是一個人獨有,而是夫妻一起胖起來,甚至很多婚前很瘦的人,結婚后也變胖了。
這到底是個人錯覺呢?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直接說答案:恭喜你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共胖(coobesity),也就是夫妻一起肥胖的現象。
那為什麼會有共胖呢?
共胖的確是存在的
按理說,婚后夫妻一起肥胖好像是身邊很普遍的現象。但是,真要科學地研究這個問題可沒那麼容易,因為你要排除掉一些合理的懷疑。
我們來簡單舉幾個例子。
1、成人會隨著年齡變大而肥胖
隨著年齡增加,人群普遍表現出肥胖的現象,這一點也可以從不同年齡群體的肥胖發生率中看出。
在進入成年之后,腹部肥胖比率明顯呈現出了隨著年齡增加的趨勢,而結婚也是成年的事情,所以二者進程就混在一起了。
2、這些年,總體肥胖率在上升
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這些年,全球性的肥胖比例上升,這一點在我國也非常明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再加上工作方式的轉變以及娛樂方式等改變,導致現代人營養水平提高且運動量相對下降,於是肥胖總體發生率也在逐步上升。
由此可見,要想論証共胖的問題,必須合理排除掉個人因為年齡增加以及社會發展而造成的肥胖。
於是研究人員就進行了一個對比,理論上隨機組合的夫妻(non-sorted)和現實夫妻的體重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雖然隨著時間的增加,兩個組合都表現出了肥胖總體上升的趨勢,但是現實中夫妻的肥胖率要高於隨機組合的情形。
這個研究也意味著,現實中,的確存在夫妻婚后共胖的情形,而非單純的因為年齡或者社會發展的因素。
這一點也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証實,比如一個群體調查顯示,從單身、約會到同居或者已婚2年以上,雙方的肥胖程度是逐步上升的,這一點也佐証了共胖現象的存在。
為什麼夫妻會出現“共胖”現象?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首先,結婚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隨機,門當戶對才是普遍。
在這個時代,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已經成了基本共識,我們都會覺得一對新人應該是自由選擇形成。
然而,可能事實並非如此。在婚姻中,更多的人選擇其實是有規則的,不單單是看臉的世界,而是比較傾向於從社會特征相似的角度去選擇,比如教育水平、經濟地位、社會階層甚至宗教或者族群之類的,都是婚姻選擇中的重要選項。
可能這些因素你都沒留意,但是已經在潛意識裡影響了你的擇偶,這種門當戶對式婚姻匹配現象被稱為同質婚(homogamy)。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強調婚姻中的互補關系,或者純粹的隨機組合,實際上卻是大多數屬於同質婚,因此夫妻在一起也往往是愛好、飲食、生活習慣相似,於是就容易出現一起肥胖的情形。
其次,夫妻的壓力會互相傳遞,讓美食更有誘惑。
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情感上的壓力、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壓力,還是生理上的壓力這些是每個人都難以避免的。研究發現,壓力是會傳導的,這一點估計不少人在生活中有所體會,就是別人的壓力會投射到我們身上,讓我們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投射影響也是有區別的,越親近的人,越容易被這種壓力傳遞投射過去。於是,夫妻這種最親密的存在,也就容易導致夫妻之間的壓力互相傳遞(crossover-stress),結果就是兩個人的壓力都增加了。
此外,結婚往往並不能緩解這些壓力,甚至會因為新家庭的組建而出現新的壓力。
而壓力同樣也是可以導致肥胖。研究發現,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會傾向選擇令人愉悅和可口的食物。當面臨壓力時候,比如緊張的時候,就更偏向於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有研究發現,當大鼠壓力增大的時候,它們更喜歡豬油、糖之類的高熱量食物。人類也是如此,壓力大的時候,零食、快餐以及其他高熱量食物都是人的選擇。
進一步研究發現,壓力會影響到人的大腦,尤其是中腦邊緣多巴胺能系統以及其他和壓力有關的大腦區域,釋放皮質醇,於是大腦的激勵敏感性也增強,這個時候,人就會傾向於去尋找食物,尤其是那些對人類充滿吸引的高糖高脂食物。結果就是,人通過美食來緩解壓力得到滿足,而身體也開始變胖了。
此外,和大多數動物一樣,人們在尋找配偶過程中是非常在意自身的形象的,而一旦獲得穩定的親密關系,那麼就可能會放鬆對自身的管理,這也是很多人婚后發生肥胖的重要因素。
夫妻共同肥胖,是好是壞呢?
肥胖不是什麼好事,這已經成為了當今大眾的共識,肥胖不僅會帶來形態美觀的影響,還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肥胖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還可以觸發運動、呼吸、消化等系統的障礙。目前發現與肥胖有關的慢性病多達40多種,肥胖的確不是什麼好事情,從身體健康的角度,還是建議不要肥胖。
但是也並不是如此絕對,有研究發現,婚姻中的幸福感越高,那麼這兩個人表現出來的相似度就越高。換句話說,共胖的夫妻可能挺幸福的,因為很多肉可能來自他們共同吃下的美食。
這就尷尬了,胖和幸福二選一?
答案當然並非如此,也可以一起瘦並一起幸福,畢竟共同吃下的美食,也可以在共同的運動裡消耗掉。
作者:中國科學院遺傳學博士李雷
審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游識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