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玩具用到的原理,可以一直用到太空中

孩子離不開玩具,好的玩具,不但可以讓孩子開心,還能引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思考,而這些品質對孩子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而且,別看兒童玩具相對比較簡單,很多玩具用到的原理其實可以一直用到太空中去。
鐵皮青蛙、回力車、八音盒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發條鐵皮青蛙……什麼?你沒玩過?那一定是你經歷了鐵皮青蛙已經過時而某寶尚未興起的代溝期。除了小青蛙,回力車、八音盒也都要用到發條。
上發條的時候,我們手上的動能傳遞給發條,以彈性勢能的方式存儲在發條裡。當鬆開手時,發條就緩緩舒展,把彈性勢能重新轉化為動能,讓鐵皮青蛙呱呱叫著往前跳,讓回力車沖向終點線,讓八音盒的滾筒撥動琴弦,奏響美妙的音樂。在大人的世界裡,彈性勢能與動能的轉換還能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從遠古時代起,世界各地的人們就發明了弓箭,利用彈性勢能來捕獵打仗。現在,人們把發條放到機械表裡,讓它驅動指針轉動,或是放進卷尺或吸塵器,讓它幫著快速收起卷尺或線纜。老式的沙發裡面裝的是彈簧,汽車和許多大型精密設備使用彈簧或者液壓裝置來吸收運動能量,達到減震的效果。而彈簧秤是中學物理課必備的實驗設備,甚至在菜市場上,也常常見到手拿彈簧秤的老先生老太太們。
那這和太空又有什麼關系呢?咱們當然不可能用弓箭或者彈弓子把航天器直接崩上太空,這個原理在太空中的用途之一,是幫航天員稱體重。
你可能會說:不對啊?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彈簧秤也沒法稱啊?這時就要牛頓第二定律來幫忙了:航天員把自己固定在已拉伸彈簧的一端,當彈簧恢復原位時,同時測量航天員的回彈加速度,就能求出航天員的體重。
陀螺、空竹
陀螺這個玩具,全國各地的叫法雖然不太一樣,但是玩法都是一鞭又一鞭,很是好玩。陀螺的個頭常常比較小,大個子弓著身子玩一會兒,腰就直不起來了。大孩子和老兒童們適合玩抖空竹,兩根棍一條繩,就能抖出許多花樣。筆者曾聽過:“你給我一個鍋蓋,我也能給你抖起來。”抖不論陀螺還是空竹,共同的特點是轉得穩。為什麼它們能轉穩?背后的原理是角動量守恆。
角動量是衡量物體旋轉的一個物理量,它的方向和大小不會輕易改變。玩過指尖陀螺的小伙伴們都知道,陀螺轉起來之后,給它改個方向,就能感受到它強烈的“掙扎反抗”。利用角動量守恆的規律,人們在槍炮的管壁上刻出膛線(也叫來復線),使子彈繞著軸線旋轉起來,這樣它飛往目標時,就一直彈頭朝前,不會在空中翻滾,這樣可以飛得盡量遠。抖過單輪空竹(包括上面老先生說的鍋蓋)的玩家還知道,單輪空竹落到繩上之后,會一邊自轉,一邊圍著玩家轉。這個現象叫“進動”,是守恆的角動量被地球重力“扭轉”后“傾倒”的結果,只是它的“傾倒”是朝著側向進動,而不是直挺挺地一頭扎到地上去。感知這個“進動”,裝有陀螺的設備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扭轉。這種設備叫做“陀螺儀”,是飛機、衛星、太空望遠鏡、空間站上必備的重要姿態控制裝置。
另外順便說一句,拋開那些高大上的精密儀器不談,人家陀螺本螺自己就上過太空。
竹蜻蜓、水火箭
竹蜻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玩具,它的制作也很簡單,一個竹片兩端各自削成迎風斜面,中間插根小木棍,兩手一搓就能飛上天。
支持竹蜻蜓的物理原理,是牛頓第三定律。
當竹蜻蜓轉動起來時,葉片的斜面推動空氣向下運動,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於是空氣推動竹蜻蜓向上飛。來到大人世界裡,竹蜻蜓就成了飛機,包括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背后的終極支持原理,都是要把空氣更有效地推向/丟向下方,從而對機翼/旋翼產生強大的抬升力。
同樣是牛頓第三定律,還造就了另一個高級玩具,就是水火箭,好多小伙伴上物理課時都親手制作過。往密閉的可樂瓶體裡打氣,猛然推開噴口時,壓縮空氣推動瓶裡的水向下噴出,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水火箭就扶搖直上了(水火箭也有一定危險性,大家千萬注意安全)。水火箭和正經的航天火箭原理上已經相差不多,只是推進劑不同而已。而在其他方面,就連“推進劑本身也是負擔,需要仔細計算”,都是一樣的。
肥皂泡
我們小時候玩吹泡泡的時候,一定都對泡泡上的顏色痴迷過。它是怎麼形成的?是肥皂水的顏色嗎?為什麼顏色一消失,泡泡很快就會破裂呢?藏在肥皂泡顏色背后的秘密,是光的波動性質。
我們雖然通常說太陽光是白光,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白光”,陽光是由許多種顏色(頻率)的光組成,不同顏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長。當同一束光波分別從肥皂泡的內外兩壁反射的時候,就會產生兩束光波,如果這兩束光波正好是波峰疊波峰,波谷疊波谷,顏色就會加強,如果正好是波峰對波谷,波谷對波峰,顏色就會抵消。這樣一來,哪種顏色會增強,哪種顏色會抵消,是由泡泡的水膜厚度與我們的觀察角度決定的。這種現象叫做“干涉”,產生的條紋叫做干涉條紋。
在重力的作用下,肥皂泡的水會慢慢順著周邊往下流。當泡泡的水膜足夠薄的時候,它的內外兩壁對任何顏色都無法造成顯著的干涉效應。所以,看到肥皂泡褪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離崩潰不遠了。
利用干涉效應,科學家造出了許多科學觀測設備,其中很多是為了幫助我們探索宇宙的奧秘。有些設備在物理發展史上“戰功赫赫”,例如邁克爾遜-莫雷干涉實驗,直接否掉了以太之前假想的光的傳輸介質。有些設備大而無形,我們身處其間,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例如著名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由散落在世界各處的若干座射電望遠鏡組成,它使用“甚長基線干涉”技術,拍攝到了兩座特大黑洞的影像。
噗噗船
在《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電影裡,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玩具船,宗介和波妞乘坐的“噗噗船“。點著一支蠟燭(被魔力放大了),放在小鍋爐下面,小船就噗噗噗地前進了。
在現實世界裡,這樣的船是真能造出來的。把易拉罐的鋁箔剪貼成一個小扁包,插入兩根吸管(兩根是為了在后續步驟裡注水方便),用滴膠封好鋁包和吸管結合部位的縫隙,從吸管注入一些水,准備一艘插有一節蠟燭的小紙船,把鋁包架到蠟燭火苗上方,把吸管置於水中,就能看到小船噗噗前行了。
驅動噗噗船的發動機,在熱機原理裡稱為“斯特林引擎”,它通過讓密閉空間裡的氣體/液體不斷在熱區和冷區之間振蕩流動,推動引擎做功。斯特林引擎是一種外燃機,是從外部加熱的,比起我們更熟悉的內燃機來(比如汽車發動機就是在氣缸裡燒汽油的內燃機),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不限熱源,不論你是摩擦生熱也好,燒柴也好,用電也好,太陽能也好,核反應也好,隻要能產熱,都能充當熱區的熱源。這樣的話,在太空中都可以用斯特林引擎了。當然,在太空中使用斯特林引擎的話,還有一些細節難關需要克服,例如潤滑油問題。
這裡說一個低調的好消息,神舟十五號完成的在軌試驗中,有一項就是“空間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熱電轉換試驗”,它在未來載人月球及深空探測任務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最后,也要跟小伙伴們強調一下,雖然咱們這篇文章是按照“玩具-理論-上太空”的順序來組織,但並不意味著用來造大家伙的理論都是從玩具悟出來的,相反,好多時候,是人們先把火箭送上了太空,然后童心未泯的工程師們就開始琢磨,利用這個原理能做個什麼東西玩玩呢?
作者:通信技術工程師曲炯
審核: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