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楊梅“故鄉”在何處?地地道道“中國果”

2024年08月14日08:35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這個夏天,中國浙江盛產的水果——楊梅,在海外市場上大放異彩。在眾多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楊梅的短視頻廣泛傳播,贏得了眾多海外朋友的關注和喜愛。在楊梅的主要產地之一的麗水青田,當地海關統計顯示,今年的楊梅出口量預計將迎來顯著增長,與去年相比,有望翻一番,遠超去年20余噸的紀錄。

楊梅源自哪裡?又有著怎樣的種植和食用歷史?楊梅種植和培育技術有何新突破?我們邀請了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科技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宋元明為公眾解讀楊梅的“前生今世”。

問:楊梅“故鄉”在何處?

答:楊梅原產中國,是地地道道的“國貨”,至今浙江、福建以及廣東、廣西等地的山野間,依然可以發現野生楊梅的蹤跡。根據考古資料,距今約5000~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就已經發現楊梅屬孢粉,距今4500多年的浙江余姚施岙遺址也出土了楊梅樹遺存。而楊梅的栽培和利用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長沙西漢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楊梅形態就與今天栽培的楊梅極為相似,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楊梅核,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中的青楊梅遺存,以及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對楊梅的記載,無不顯示楊梅早已是鐘鳴鼎食之家餐桌上的珍貴果品。

問:我國古代有哪些關於楊梅種植技術的記載?

答:目前古籍中所記載的楊梅栽培技術以嫁接繁殖為主,宋代的《格物粗談》和《物類相感志》中分別提到“桑上接楊梅則不酸”“樹上生癩,以甘草釘之則去”,這種遠緣嫁接和病害防治技術的出現說明當時人們在楊梅種植方面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明代《便民圖纂》《群芳譜》等書則對楊梅的栽培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描述,《群芳譜》中提到:楊梅適宜山地種植,種植前需要將楊梅核在糞池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取出埋入濕潤的土壤中,來年二月播種,待苗木長到一定高度后,於次年進行移栽。經過三四年的成長,再進行嫁接。嫁接后的楊梅,再次移栽至山地。到了臘月,在距離根部四五尺處挖溝施肥。每當雨水降臨,肥水滲透土壤,便能促使楊梅結出豐碩的果實。可見,當時的楊梅栽培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技術體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其在果樹栽培中的地位。

問:楊梅易壞,古代有哪些好的處理方法?

答:楊梅鮮美多汁,但又嬌嫩易腐。為了延長保質期,古人創造了多種貯藏加工方法,如鹽漬楊梅、薰楊梅、蜜漬楊梅、晒楊梅干、制楊梅酒、榨楊梅汁等,在保留風味的同時,更增添了別樣的口感。以鹽漬楊梅為例,《太平御覽》引《食經》內容記載:“取完者一斛,鹽漬之,曝干,別取杭皮二斤,煮鹽汁漬之,不加蜜漬,梅色如初美好,可留數月。”這種“藏楊梅法”通過鹽漬和曝晒,使得楊梅能夠長久保持其鮮艷色澤和風味,讓人食之欲罷不能。

問:楊梅有什麼功用?

答:剛才說到,楊梅無論剛採摘下來的鮮果,還是加工后的成品,都是一種可以滿足味蕾的傳統美食。宋代余萼舒曾言:“摘來鶴頂珠猶濕,點出龍睛淚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支應不到長安”,詩人堅信小小楊梅能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貴妃拋棄荔枝,足見人們對楊梅美味的痴迷。除了美食功用,楊梅還走進了古人的“藥鋪”——至遲在唐代就被當作藥物使用。大約同時期,楊梅因其樹姿的優雅和四季常綠的特性,成為人們觀賞栽培的佳選,唐代宰相李德裕的雜著《平泉山居草木記》中就有“木之奇者,有……鐘山之月桂、青颼、楊梅”的記載。

問:中國哪裡的楊梅品質最好?

答:楊梅廣泛種植於我國浙江、江蘇、福建、湖南、廣東等多個省份,擁有超過300余個栽培品種。根據相關數據,全球楊梅的年產量超過100萬噸,而中國佔其中的98%,其中,浙江省以佔據全國60%以上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成為全球楊梅產業的領頭羊。早在宋代,浙江的楊梅就很可能已經形成產業,部分地區的楊梅因質量上乘被列作貢品,其栽培傳統延續至今。2023年11月,浙江仙居的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球楊梅領域首個獲此殊榮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

問:近年來,我國楊梅種植和培育技術有何突破性進展?

答:近年來,為了應對楊梅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自然挑戰,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創新集成“楊梅樹梯度栽培”“楊梅避雨栽培”“楊梅智能大棚”等高新技術,有效應對花期低溫、生長期高溫和成熟期梅雨季節等諸多不利影響。除此之外,隨著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在楊梅育種中的廣泛應用,如“晚薺蜜梅”“早佳”“紫晶”等一批具有豐產、穩產、高抗病特性的新品種也相繼投入市場。正是這些科技創新的加持,有力地保障了楊梅品質和產量的大幅提升,國貨之光逐漸火遍全球。

作者: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科技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宋元明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