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胡蘿卜素是黃桃的22倍,這種低熱量水果現在吃正好

2024年08月12日08:46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綠蔭庭院夏初長,梅子新肥杏子黃。”當下,正是杏子成熟的季節。杏,一種聽上去平平無奇的水果,但對很多人來說,它是童年中不可復制的美味。

除了好吃,杏有何營養價值?如何挑選到香甜多汁又軟糯的杏?

杏子的美味一直在進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時候的杏子,入口的味道有點像開盲盒,有時甜絲絲,有時候卻酸澀得很。但如今的杏子,多數都口感甜蜜。這其實是杏子們一直在“進化”,從而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味覺體驗。

杏子是我國的“土著”水果,在我國培育歷史悠久,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杏子的記載。杏子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既能直接吃鮮果,也能制成杏干。因此,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馴化、改良杏子的道路上努力著,杏子的美味進化,也一直在發生。

1、更美味的杏子品種被發掘

記憶中小時候的杏子,顏色以黃為主,稱為“黃杏”。黃杏在我國北方廣泛種植,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產自北京、河北一帶的駱駝黃杏,產自河南仰韶的仰韶黃杏、甘肅寧縣的曹杏等。

這些黃杏雖然個頭大、果肉厚,但味道以酸甜和甜香為主,對於口味偏甜的朋友來說,黃杏可能還算不上“甜杏”。

這些年,果皮黃色更淺淡,接近青黃或乳黃色的“白杏”逐漸被發掘,越來越受歡迎。無論是產自新疆輪台的小白杏,還是來自甘肅敦煌的李廣杏,再或者河北香白杏,都具有皮光毛少、汁多味甜、肉質細嫩的特點。

2、更美味的杏子被培育和推廣

為了滿足人們更豐富的口味需求,農業領域的科研人員們一直致力於培育、推廣更優秀的杏樹品種。這幾年從山東煙台逐漸推廣到全國的荷蘭香蜜杏,就是個典型代表。據說其是上世紀從荷蘭引進的杏樹品種,特點是果肉香脆、甜度極高,成熟后可達到17%的甜度。要知道黑美人、甜王等嘗起來很甜的西瓜,甜度也就12%~13%。

杏子不僅好吃 營養價值也很優秀

美味的杏子,可不是個“中看中吃不中用”的水果,它的營養價值相當不錯,像是最常見的黃杏,它最突出的營養優勢就是胡蘿卜素含量很高。

1、胡蘿卜素

我們都知道,橙黃色蔬果中富含胡蘿卜素。而胡蘿卜素在體內可以經過代謝轉化為維生素A,能保護視力,改善眼部不適。缺乏維生素A時,眼角膜無法得到足夠的滋養來保持濕潤,很容易發展成干眼症﹔嚴重缺乏維生素A時,視網膜上一些維持正常視覺功能的色素無法合成,則會出現夜盲症。

黃杏的胡蘿卜素為450微克/100克,這含量在水果中算是很優秀了,幾乎是黃桃(20微克/100克)的22.5倍,蘋果的(50微克/100克)的9倍,橙子(160微克/100克)的2.8倍。

2、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維持視網膜黃斑區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物質,黃杏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達到89微克/100克左右,這含量在水果中是較高的。

要注意的一點是:杏子中β-胡蘿卜素、葉黃素、玉米黃素大多數集中在果皮中,果肉中含量相對更低,吃杏子時,如果能連著果皮一起吃下,就可以收獲更多的營養。

3、鉀

杏子中的鉀含量也豐富,能達到226毫克/100克,比胡蘿卜(119毫克/100克)高出近1倍,和經常被推薦的補鉀水果香蕉的鉀含量(256毫克/100克)接近。

誰說杏子“不如”桃?

我國老話說:桃飽杏傷人。至今仍有不少老人、長輩認同這句話。但事實上,杏子和桃子無論從哪方面相比,都不遜色。

首先,口味上,各有千秋。

成熟后的桃子雖然有軟桃、脆桃之分,但多數口感甜蜜,汁水豐沛。但杏子也不輸,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品種的杏子甜如蜜糖,汁多味美。孰優孰劣,隻能說各有千秋。

其次,營養價值上,杏子勝出。

對比來看,桃子和杏子的熱量相差無幾,都在50千卡/100克以下,屬於低熱量水果。

二者糖分含量也相當。杏子比桃子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1.3克/100克vs 0.6克/100克),更多的鈣(14毫克/100克vs 4毫克/100克),以及更多的β-胡蘿卜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桃子中上述營養成分含量可忽略)。因此,可以說杏子的營養價值比桃更高一些。

那為何有“桃飽杏傷人”一說呢?這主要和苦杏仁中一種可能引起中毒的苦杏仁甙有關。

苦杏仁甙進入體內后會分解產生有毒的氫氰酸,氫氰酸的毒性很強,過量攝入可致人窒息死亡。但是適量吃新鮮杏子是不會有此問題的。想吃杏仁的話,去正規超市買現成品也是安全的。

如何挑選杏?

最后,分享幾個挑選杏子的小妙招。

1、選產地

新疆小白杏、新疆小紅杏、山東荷蘭香蜜杏、嶗山蜜杏、甘肅李廣杏等,都是遠近聞名的美味杏子。

2、選新鮮

寧吃鮮桃一顆,不吃爛杏一筐,水果的新鮮程度直接決定了口感。表皮光滑、杏毛覆蓋、飽滿圓潤、果柄顏色帶綠的杏子更加新鮮。

3、聞香氣

如果杏子聞起來有濃郁的杏子香氣和隱隱的甜蜜,這是成熟度高、甜度足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挑選時的一個標准。

作者:中國注冊營養師王璐

審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博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張宇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