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了,這些傳言不可信

受強降水影響,遼寧省多地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圖為車輛在沈陽市路面上涉水行駛。新華社發(王宏濤攝)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天氣,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強降雨引發了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城市內澇。
全民防汛關鍵時刻,個別網民為吸引流量博取關注,在網上捏造不實信息、混淆大眾視聽。“洪水沖過的房子不能住”“暴雨后城市自來水不能喝”“攜帶含金屬的物品易遭雷擊”……這些傳言不僅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更對防汛工作造成困擾。
今天,記者逐一盤點最近出現的汛期傳言,幫您撥開迷霧、尋找真相。
洪水沖過的房子不能住?
真相:專業評估說了算
受持續性強降雨影響,一些河流水位持續上漲,部分河段發生洪水。受洪水沖擊,房屋或出現地基下沉、牆體開裂等問題。一些網友提出,洪水沖過的房子絕不能住了。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此,天津理工大學安全工程系副教授關文玲說,洪水退去后,受災地區的房屋並非完全失去居住價值。
“洪水帶給房屋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房屋的受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僅表面被浸潤,有的則可能遭受結構性破壞。”關文玲介紹。
鋼筋混凝土是現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較高的抗拉強度。即便遭遇洪水,隻要地基穩固,主體結構未受嚴重損害,房屋經專業修復后通常能夠具備居住條件。
相比之下,磚混結構的老房子在洪水中更易受損。這類房屋本身結構性能較差,建筑強度等級較低,牆體可能因抵抗不住洪水的沖擊力而損壞。
“專業評估是判斷房屋安全性的關鍵。”關文玲介紹,結構工程師會檢查受災地區房屋的地基、承重牆、梁柱等重要部位,評估其穩定性。除此之外,房屋電路、燃氣管道、供水系統等設施也需要逐一排查,確保無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專業評估不是一次性的。相關工作人員會定期檢查房屋,如果發現牆體有裂縫和滲水情況,會及時派專人維護,以確保房屋安全。
關文玲提醒,無論房屋新舊,洪水退去后切勿急於返回,以免遭遇次生災害。在確認房屋結構安全、水電設施完好、無殘留有害物質后,方可考慮入住。
暴雨后城市自來水不能喝?
真相:正規自來水廠水質達標
今年我國多地降雨頻繁,一些城市遭受暴雨襲擊。有傳言稱,暴雨后城市自來水變得渾濁且充滿細菌,不適合飲用。這一說法靠譜嗎?
對此,關文玲認為,城市自來水水質主要與自來水原水水質以及自來水廠處理工藝相關。
“水庫、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是城市自來水的主要水源地。”關文玲介紹,下雨時,雨水會富集地面表層的污染物。當降雨量較小時,隻有少量雨水匯集到江河湖泊和水庫,這對水源地水質影響不大。可當降雨量較大時,一方面,初期雨水會攜帶地表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泊和水庫﹔另一方面,在雨污合流制的城市,暴雨會造成管網超負荷運行,部分雨水和污水會溢流到地表水中,因此暴雨過后少數以地表水作為自來水水源地的城市自來水原水可能會受到輕微污染。
目前,自來水廠一般採用混凝、沉澱、過濾和消毒等步驟處理原水,這些工藝在常規運行條件下可以有效保障自來水廠的出水水質。
“因此,大家可以放心,隻要是從正規自來水廠出廠的水,即便在暴雨后仍然符合國家標准,不會影響健康。”關文玲說,而且暴雨過后原水水質會很快變好,公眾不必過於焦慮。
“如果大家實在不放心,可以將自來水煮沸超過1分鐘后飲用,這樣能有效殺滅大部分細菌和病毒。”關文玲說。
攜帶含金屬的物品易遭雷擊?
真相:雷電路徑由電荷分布等決定
夏季暴雨常伴隨電閃雷鳴。很多人覺得,金屬是導體,身上的鑰匙鏈、金銀首飾、手機等可以吸引雷電。一些網友甚至提出,攜帶含金屬的物品易遭雷擊。這個說法科學嗎?
對此,天津市防雷技術中心技術負責人魯銘說,雷電的路徑主要由電荷分布、大氣條件以及地形地貌決定,不由地面上的金屬物體決定,因此攜帶含金屬的物品不會增加被雷電擊中的概率。
“相比空氣等自然介質,金屬具有更佳的導電性,但這不意味著它們會主動吸引雷電。”魯銘介紹,雷電的形成與大氣中電荷分布有關,當正負電荷之間的電場強度達到閾值時,天空就會“放電”。人們看到閃電是彎彎曲曲的,是因為它們傾向於選擇“走”阻力最小的路徑,比如空曠區域。因此在雷雨天氣,一個人是否會被雷電擊中,更多取決於所處環境和位置。
雖然攜帶含金屬的物品不會增加遭受雷擊的概率,但當人體被雷電擊中時,含金屬的物品如首飾、手機等,卻可以充當導體,使電流更集中地通過人體,從而導致局部燒傷。
“在雷雨天氣,我們要避免處在開闊地帶、孤立的物體旁。”魯銘說,“如果雷雨天身處空曠區域無處躲藏,建議下蹲以降低人體高度,同時雙腳腳跟並攏並抬起、腳尖著地,盡可能減少身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