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用麻醉,對孩子不好?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分娩鎮痛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醫療手段。如果有,當然能提高分娩的舒適度,如果沒有,忍一忍也就過去了,以前的產婦沒有鎮痛手段,不也就這樣過來了嗎?
事實上,現行的很多醫學手段都旨在“緩解症狀”而不是“治愈疾病”。一些疾病無需干預也能自行康復,但用藥后可以明顯減輕不適症狀,比如普通感冒時的發熱、咽痛等症狀可以用解熱鎮痛類藥物緩解。一些疾病找不到病因或者無法徹底治愈,就選擇用藥物控制症狀,比如原發性痛經、偏頭痛、痛風等疾病的疼痛管理。緩解症狀、減輕不適本來就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分娩過程的痛苦自然也不應該被忽視。
除了減輕不適外,分娩鎮痛還存在醫學上的必要性。分娩過程中的劇烈疼痛可以引起神經內分泌的應激反應,對於孕婦和胎兒都有不利影響。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的鎮痛不足還和產后抑郁、產后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病率的升高有關。
因此,無論是出於人文關懷,還是出於對孕產婦及胎兒身心健康的關注,分娩鎮痛和產后鎮痛都是值得認真推廣、持續研究和不斷優化的醫療措施。
有效的分娩鎮痛和術后鎮痛方法
現有的各種分娩鎮痛方案中,椎管內鎮痛是最有效的分娩鎮痛方法。常用的椎管內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在排除禁忌症的前提下使用時,安全性都有足夠保障。
不過,椎管內麻醉也不靈的時候。少數人會因為解剖結構特殊、導管移位、腰部手術史等因素無法獲得滿意的鎮痛效果。另外,宮口開全后,由於疼痛模式的改變,硬膜外麻醉也會因為無法充分浸潤疼痛區域對應的神經根而出現鎮痛效果逐漸“減弱”的現象。因此,臨床上常常還會在宮口開全后於會陰處追加雙側陰部神經阻滯麻醉,以減輕宮口開全后會陰擴張所導致的疼痛。
有限的研究表明,任意體位、水中分娩、針灸、電刺激、穴位按摩、營造舒適的分娩環境等措施可能也有利於緩解疼痛。
硬膜外麻醉同樣是剖宮產術后鎮痛的常用方法。外科患者手術后的最初24小時是疼痛最嚴重的時候,此后逐漸減輕,多數人到術后72小時疼痛已明顯好轉。因此,臨床上用於剖宮產術后鎮痛的硬膜外麻醉一般維持到術后72小時以上拔出置管。
剖宮產的產婦術后早期還可使用束腹帶固定傷口,以減少活動時對傷口的牽拉,減少傷口的疼痛。
近年來,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努力促進下,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的分娩鎮痛率與之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但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孕產婦得到分娩鎮痛的機會,最大程度地減少生育過程中的痛苦。
作者:醫生飛刀斷雨
審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蘭義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