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深遠海養魚怎麼養?來“智慧漁場”一探究竟

梁麗娟 王凱博 宋雲研 宋建春 李志超
2024年05月09日07:50 |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5月1日12時起至9月1日12時,我國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進入海洋伏季休漁期。水產品供應如何保障?發展深遠海養殖有利於增加優質水產品供給。近年來,我國加快發展深遠海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平台。眼下,沿海地區投放的深遠海綠色智能大型養殖裝備,正在高質高效推進今年的漁業生產。

“經海七號”:深遠海裡忙收魚

在山東長島南隍城島東部海域,“經海七號”養殖平台的深水養殖網箱裡正在出魚。“經海七號”一次養魚量可達200萬斤。今年以來,這個平台已經出魚12批20多萬斤。

在渤海萊州灣的一家養殖企業,經過陸海接力養殖的斑石鯛魚這幾天也正在收獲。這些魚在陸地上的養殖工廠生長到一定尺寸后,再轉移到“藍鑽一號”深遠海大型管樁養殖圍欄裡,在這裡生長6個月,到了冬季又被接回到養殖工廠,實現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發育。

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林好蔚:一個批次可以投放100萬條左右的養殖品種,在養殖過程中,水的交換量比較大,水質也比較好,魚的生長速度很快,狀態非常健康。目前,年產量在300多噸。

“智慧漁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深遠海養殖設施裝備更先進、養殖技術更領先、產業鏈也更加完備。“經海七號”地處黃、渤海交接處,是全國最大的深遠海養殖平台。那麼在深遠海到底是如何進行養殖的?

在平台上,記者看到,各種傳感器,水下、水上攝像頭,雷達信號傳輸管線隨處可見。控制室裡,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獲得養殖水域的相關信息。

煙台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平台養殖中心經理劉玉磊:通過水質監測系統,能夠看到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葉綠素……各種指標都有,是實時的。反饋到后台以后,會有及時數據分析。

劉玉磊介紹,在養殖平台,光攝像頭就安置了50多個,這些設備可以給魚掃描、拍照。就連每條魚的大小、重量都可以追蹤拍攝,以此判斷哪條魚達到了可供捕撈的標准。

而通過遠在幾十公裡外的陸地大屏幕,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也能同步獲知養殖平台的生產情況,並適時進行指導。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大型化養殖設施的出現,實際上是跟我國設施裝備制造、材料以及工業化水平整體提升密切相關的,契合我國海水養殖逐漸由近海向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戰略需求。到目前為止,全國大型化養殖設施發展了50台套左右。

深遠海養殖如何保障超大漁網安全?

深水網箱養殖,網衣的安全性至關重要,時間一長,它容易被海水中的附著物粘住,如果得不到及時清理,就會受損破裂,導致網箱內的魚大量流失。

記者看到,在深水養殖平台上,由於採用液壓式動力轉網技術,可讓60米長、32米寬的超大漁網,自下而上360度旋轉,使網衣經常得到晾晒和清洗,確保安全使用。

為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在一些國家實驗室裡,更多的科技產品正在加緊研發,飛向深遠海。

實驗室助力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

在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水下設備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對新研發的風電設施網箱進行性能測試。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春偉:這是海上風電和海上漁業融合的設施,網箱尺寸是邊長為10米,養殖水體是1000立方米。因為是試驗性的,所以養殖水體並不是很大,養魚量可以達到年產15噸成品魚。

測試團隊專門模擬了5米巨浪海況進行網衣狀況測試。

在大連理工大學一個重點實驗室裡,研究團隊利用水池中的造波機、造流系統、造風機等裝置設備,模擬出最接近真實深遠海海域的海洋環境,以此來試驗網箱的安全性。

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趙雲鵬:我們將實驗室模擬的波浪增加到10米量級,可以看到在這種大浪作用下,網箱運動更加劇烈,可以說在這種海況下,網箱非常危險。利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我們就可以設計出抗風浪能力更強的養殖網箱。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到更深更遠的水域發展,我們就自然地會遇到浪大流急、台風災害、遠離岸線這樣一些制約因素和制約瓶頸,那麼如何來突破這些制約瓶頸?首先要把設施裝備搞好,要保証這些設施裝備的安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