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捧出四季瓜果香 塔克拉瑪干沙漠走出科技小院

溫維娜、黃丹瑋、李想
2024年05月08日07:3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新疆皮山無花果科技小院的學生們給當地村民做果園管理相關培訓。梁天強/攝

新疆皮山無花果科技小院的學生們給當地村民做果園管理相關培訓。梁天強/攝

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孫武帶著村民打理棗樹。受訪者供圖

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孫武帶著村民打理棗樹。受訪者供圖

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孫武(右二)教村民栽培技術。受訪者供圖

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孫武(右二)教村民栽培技術。受訪者供圖

五四青年節當天,塔裡木大學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楊雲清忙著和村民一起打理果園,西瓜、哈密瓜從綠枝藤蔓間冒出,錯落有致,長勢喜人,等著採摘后搶鮮上市。楊雲清如數家珍地介紹說,我們種的番茄算是“尖子生”,一個多月后,它們將出現在多地的餐桌上。

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發布《關於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如今,全國已有1800多個科技小院。在西北邊陲新疆,塔裡木大學申報的13個科技小院獲得支持建設,一批教師、學生扎根農村生產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鄉村振興挺膺擔當。

在塔裡木大學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的碩士研究生孫武的眼裡,他們所在的玉葉村的村名寓意著“片片玉葉染沙海”,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找不到一片樹葉。這個位於新疆南部小村的農田荒了又荒。村民們心裡著急,種棗樹來防風固沙,但面對60攝氏度的高溫和沙塵暴,他們一次次敗下陣。科技小院來了,師生們把“根”扎在田野間,為玉葉村帶來了綠色生機與希望。

為了破題,孫武和搭檔苑恆州每年駐扎玉葉村300多天。一個小院,幾間平房,早上,他和農戶同時出門,扛著農具和器材在農田裡揮汗如雨,晚上開研討會、整理數據,他把整個村子當作“實驗室”。

“我們來到這裡就是要為鄉親提供更好的紅棗種植技術。”前不久,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總決賽在雲南舉辦,孫武所在的科技小院獲得三等獎,他上台講述了自己駐村的初衷。現在,這個小院成立1400余天,協助當地發展沙漠設施栽培鮮食棗,目前累計種下沙漠設施栽培棗樹8.8萬余株。

選擇來到科技小院的年輕人都有著和孫武一樣的雄心壯志。

蘇宇霞是新疆皮山無花果科技小院駐點研究生,是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南方女生。以前,農場設施大棚的無花果樹長得很高,坐果節位也高,導致產量不佳。在科技小院,蘇宇霞主攻無花果矮化技術及控冠技術研究,控制無花果的長勢,降低坐果節位,提高產量。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很急,卷著沙子到處肆虐。蘇宇霞第一次看到書中所描寫的沙塵暴場景,“一點都沒夸張,沙子打在臉上,眼睛都睜不開。”蘇宇霞說。在沙塵暴裡走一遭,她的鼻子、耳朵、嘴巴裡都是沙子,洗衣服時,水盆底會沉澱一層沙。

更令蘇宇霞頭疼的是,初創的科技小院沒有實驗所需的精密設備,她所在的皮山農場距離學校700多公裡,她和同學隻能兩頭跑。在實驗室裡,她要在無花果的葉子、土壤、根莖裡,試驗出最能適應沙漠“脾氣”的方法﹔回到村裡,需要背牛羊糞給土壤增肥,配比不同種類的激素在樹上做實驗。忙起來時,蘇宇霞沒法按時到食堂吃飯,她和同學買來簡易的廚具,餓了,就自己在宿舍裡做著吃。西紅柿炒雞蛋、清炒土豆絲是他們常做的飯菜,因為簡單、快捷。

“很多人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但在我看來,我們有為夢想努力的韌勁。”聽到有人說“好不容易從村裡出來,怎麼還要回到村裡去”的話,蘇宇霞的回答是,“從農村出來,更應該有著振興鄉村的情懷”。她和科技小院的同學一樣,希望用所學技術幫助當地村民過上好日子。

然而,在沙漠種植並非易事,氣候條件惡劣、投資成本多、生產成本高、勞動力不足、種植技術匱乏等都是“攔路虎”。

楊雲清和同學們利用專業所學,從一張施工圖紙開始,參與設計並建造了新型沙漠連棟溫室,研發出光熱、地熱循環利用系統和配套技術,幫助瓜果在適宜的溫度裡生長,遠離沙漠冬夜低溫的侵害。

“在沙漠裡研發不同種類的溫室,就是為了以更少的消耗,創造更大的收益,這也是智慧農業的意義。”楊雲清告訴記者,這個溫室採用了水肥一體化、地埋管加熱等技術,機械化運作模式減少人工成本,隻需一人在手機上操控,即可實現定時定點全流程管理。

吳翠雲是塔裡木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被人們稱為“紅棗公主”。這位老師經常和學生們說,農業科研一定要深入生產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才能解民生、治學問。

在楊雲清看來,解民生、治學問關鍵要離村民近一點,更近一點。在向當地村民教授種植技術時,方言溝通不暢、術語晦澀難懂都不成問題,隻要拿著育苗到溫室裡實操一番,村民們基本能心領神會。

楊雲清坦言,當地農戶勤勞質朴、向上好學的精神也感染了自己,“能沉澱下來,好好鑽研一件事,心無旁騖,生活就變得踏實”。

在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下,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裡四季果蔬飄香,年產量達7萬噸,年產值超兩億元,穩定帶動了當地逾2000名農戶增收致富﹔不遠處的玉葉村已經建起紅棗大棚150個,200多位村民憑借科技小院裡學到的技術,在家門口就能工作﹔皮山農場的無花果科技小院還向當地人辦起了“田間課堂”,累計培訓20余場次,受益群眾2000余人,為果農解決相關問題100余個,技術指導覆蓋面積約290畝。

今年6月,一批科技小院培養的年輕人即將畢業。

蘇宇霞打算將新疆“果味兒”帶回貴州茶山,希望在家鄉種出“帶著果香的茶”。

隨著物流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拼多多快遞從去年7月開始陸續進村了,孫武正在准備培訓當地農戶在網上銷售紅棗,讓農產品直連消費者餐桌,助力優質農產品走出沙漠。

楊雲清將帶著實現智慧農業的理想,奔赴新疆喀什,他期望自己“如同沙漠中的胡楊樹一樣,深深扎根在祖國邊疆”。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