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打造衛星批量化生產新模式——探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2024年04月26日07:5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穿上防靜電服、戴上防塵帽、經過“風淋房”,走進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潔淨廠房,眼前呈現出一條脈動式衛星生產線,主結構安裝工位、單機安裝工位、衛星電測試工位……依序排列,一目了然。

作為我國低成本、大批量衛星研制生產的“試驗田”,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成功打造了衛星批量化生產新模式。按照這一模式,可以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衛星。在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拍攝的批量化生產廠房單機安裝工位。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拍攝的批量化生產廠房單機安裝工位。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傳統衛星生產是一個高精尖的小眾行業,生產模式一般是衛星放在工位上不動,不同工藝的工人前來進行組裝測試。”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胡海鷹說,“我們打造的脈動式生產線,是讓衛星隨著不同的工藝流程流轉,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此,從衛星的系統設計,到供應鏈管理,再到整星生產,我們都進行了探索和創新。”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商業航天迅猛發展,衛星小型化、自動化、低成本技術加速發展,推動了衛星規模化部署,眾多低軌巨型星座計劃催生了龐大的市場需求。打造自動化、集成化、批量化的衛星生產流水線,實現低成本工業化的衛星生產,是新航天時代的現實需求。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微波暗室,科研人員對批量化生產的衛星進行單機測試。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微波暗室,科研人員對批量化生產的衛星進行單機測試。

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組建了一支攻堅克難的“創新尖兵”。為了整合衛星生產鏈,做到工業化標准化管理,研發人員用數字化方法,重構了從設計、研發、生產、測試到在軌運維的全過程,建設了涵蓋設計開發、工藝制造、集成測試等環節的先進技術研發平台,實現了設計-工藝-生產全流程數字化。

記者看到,在衛星太陽能帆板機構生產車間,許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以前,這樣一塊太陽能帆板要在全國范圍內流轉一圈后才能回到這裡總裝,現在供應商將生產設備前置到衛星廠房,在廠房裡就能實現閉環流轉,大幅減少了流轉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科研二處副處長朱曉鋮說,“我們希望,可以通過跟更多的供應商開展類似合作,在這座廠房裡打造一個‘元器件進來、整星出去’的高效衛星生產模式。目前,我們已建有三條脈動式整星生產線,具備年產300顆衛星的生產能力。”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檢測衛星太陽能帆板。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廠房,工作人員檢測衛星太陽能帆板。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根據《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將具備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廠房的產品交付區,工作人員檢查批量化生產的衛星姿控組件。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4月18日,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廠房的產品交付區,工作人員檢查批量化生產的衛星姿控組件。新華社記者張建鬆 攝

“要想富、先修路,在太空也是這個道理。目前我們批量生產的主要是通信類衛星,這好比是在太空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等這條高速公路修好了,屆時可能會有更多的遙感觀測、科學研究、導航服務等各種衛星的批量化生產需求。未來,我國衛星產業應用一定會百花齊放!”朱曉鋮說。(記者張建鬆、孫青)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