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2024年04月19日07:45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考古工作絕非僅僅是“挖寶”,“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重大考古發現往往凝結著中國考古人的心血與汗水。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歷經將近4年的發掘,超過1000個日日夜夜,考古人員辛勞付出的背后,有諸多“黑科技”支撐著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工作有哪些新技術工具?剛出土的文物如何保存?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考古工作,揭秘考古“黑科技”。

武王墩一號墓為陵園主墓,位於陵園中心,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如何在這麼大的范圍,隔著厚厚的封土找到槨室並明確布局?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測量技術起到大作用。

它有點像我們醫院中常用的“CT”,所以又被稱為“地學CT”。岩石、土壤等地下介質導電性是不同的,針對這樣一個特性,考古人員一次性布置幾十至幾百根電極,這相當於無形的鑽探,每一個測深點均可理解為一個鑽孔,收集不同地層的電阻率,從而判斷土下的情況。

此次發掘,考古人員在槨室蓋板上發現了大量墨書文字,已發現和採集近千字。歷經數千年,木頭上大部分墨跡早已無法肉眼識別。但是,紅外線成像技術為考古專家們開了“透視眼”。

專家介紹,此技術就是利用紅外光的穿透性原理——木頭與墨跡對紅外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紅外光能夠敏銳捕捉到其表面的模糊墨跡信息。用專用的相機或掃描儀將擴大色彩對比度的圖像記錄下來,就得到了紅外照片。

槨頂部覆蓋竹席,歷經數千年,薄薄一層豈不“吹彈可破”?別擔心,考古人員給它“穿上”上了一副臨時“盔甲”。

薄荷醇,就是我們風油精、牙膏裡常見的“薄荷腦”。它是由薄荷的莖葉經過水蒸氣蒸餾所得的自然精油,冷卻后形成固形物,正好可用於文物固定。同時薄荷醇易揮發,這是文物保護迫切需要的,它不會對文物顏色和外形產生破壞作用,易於去除。這項由上海大學教授羅宏杰率領團隊研發的技術還應用在出土兵馬俑的保護上。

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編號文物超過千件,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珍貴文物。低氧考古實驗室為大量有機質文物提供了安全穩定的臨時保存場所。

這是一種新的科技手段。顧名思義,就是把實驗室裡的氧氣抽出來,通過隔絕氧氣來保存文物,使出土的文物不會被繼續氧化而致腐蝕。

在考古挖掘現場,每當一件文物出土后,考古人員在經過相應的保護處理后,都會在其封皮外拴上帶有二維碼的標簽,並進行掃碼錄入。

這就是考古綜合管理平台。由於文物數量眾多、種類繁雜,靠人工統計歸檔,費時費力還容易錯漏。利用數字化平台,能詳細記錄考古地點、時間、發現文物位置、文物分類等信息,如同快遞站分發快遞一樣,隨時跟蹤文物去向。

據介紹,整個發掘過程,除文字和影像記錄外,還採用數字化掃描、測繪等手段對發掘區進行現場空間信息實時採集,及時出圖,重要節點、關鍵場景不遺漏,對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槨各層均建立了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