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冥王星表面為何有心形結構?

劉霞
2024年04月19日07: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瑞士和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終於破解了冥王星表面巨大心形結構形成之謎。研究團隊通過數值模擬成功再現了這一結構,並揪出“肇事者”是一顆撞向冥王星的直徑約700公裡的行星體。這次撞擊速度緩慢且呈斜角撞擊,創造出這樣的心形結構。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

冥王星受到巨大而緩慢的撞擊,導致表面心形結構形成(藝術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冥王星受到巨大而緩慢的撞擊,導致表面心形結構形成(藝術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航天器在冥王星表面發現了一個大型心形結構——“湯博區”。該地區被高反照率材料覆蓋,因此能比周圍環境反射更多的光,這使其顏色更白。此外,心形結構西部的斯普特尼克號平原的海拔比冥王星表面大部分地區低3到4公裡。心形結構形成原因以及上述特征都令科學家困惑不已。

在最新研究中,伯爾尼大學研究人員使用數值模擬研究了斯普特尼克號平原,並揭示出心形結構形成原因。

斯普特尼克號平原充滿了白色氮冰。這些氮冰會移動和對流,使表面日益光滑,也導致該地區越來越明亮。此外,由於海拔較低,這些氮冰很可能是在行星體撞擊冥王星后迅速積累而成。心形結構的東部也覆蓋著一層類似但薄得多的氮冰,不過,科學家還不清楚其起源。

研究團隊指出,斯普特尼克號平原呈細長形狀,表明“肇事”行星不是迎頭撞擊冥王星,而是擦肩而過。平滑粒子流體動力學模擬軟件以數字方式重建此次撞擊,証實了這一點。

最新研究也為冥王星的內部結構提供了新線索。此前理論認為,冥王星和太陽系外其他幾個行星一樣,存在一個地下液態海洋。但新研究表明,冥王星沒有地下海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