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討厭等待?兩項研究解釋了原因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行為科學家最近通過兩項研究解釋了為什麼等待有時會讓人有極度不耐煩的感覺。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假設,為避免等待,人們會選擇“更早”這個選項,哪怕它沒有提供獎勵,甚至要為此付出成本。多項實驗表明,人們願意支付更多的錢購買一件心儀的商品,而不是等待它遲些日子上市﹔對於工作,人們也是這樣,他們寧可早些動手,多做些活,也不願意晚開工和少做些活﹔為了在休假前完成一份工作報告,大多數員工願意無償加班趕出來,而不是拖到休假后再去完成,哪怕延后完成是付薪水的。
雖然這種做法增加了成本,但卻能及早達成目標,從而避免等待所造成的焦慮。也就是說,盡快達成目標有助於解釋違反直覺的提前工作或情願花更多的錢的偏好。
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認為,那些希望更好地管理團隊員工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發現,因為那些期望早些結束工作的人不太可能拖延。這一發現也有助於解釋一些“先消費后付款”的促銷活動有時候不成功的原因,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該怎樣應對到期還款的緊迫壓力。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借用了先前的研究結果計算出,美國人每年排隊等候的時間約為370億個小時,通勤者平均每年有42個小時被困在交通堵塞中。研究人員追蹤記錄了這些等待者的情感軌跡。
在現實生活中,受試者對自己在等待注射第一劑新冠疫苗或等候公交車到達芝加哥市中心時的不耐煩程度進行了評估。分析結果顯示,越是接近等待結束的時分,受試者的挫敗感就越強烈。每多等待1分鐘都讓他們倍感煎熬。等待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也是這樣,在清點投票的過程中,投票人的不耐煩程度越來越高。即使投票者所期望的候選人無法最終贏得大選,他們也盼望選舉盡快出結果。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等待期間渴望盡早結束,對等待表現出了明顯的不耐煩。在商業實踐活動中,盡早告訴客戶某件商品可能晚到貨,而不是等到真的有延誤情況發生時再告知,有助於客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預期,這樣他們在等待時就不至於不耐煩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