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南極4000米海底深處的泥巴裡藏著哪些奧秘?

2024年02月21日07:49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正在進行,科考內容涵蓋深空、大氣、海洋、生物等多各方面,地質科考也是其中一部分。來自南極4000米海底深處的泥巴裡,都有哪些信息呢?跟著記者去了解一下。

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記者看到,從南極以及其它海域採集的海底沉積物岩芯堆滿了倉庫,這些圓柱形的泥巴柱子,在研究人員眼裡就是一部部“無字天書”。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熊志方:為什麼說它是無字天書呢,裡面蘊含著一些比如說生物的遺體,生命的遺跡,還有化學的組成和物質的物理性質等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就記錄了當時南極的生命與環境的演化。

據了解,這些沉積物岩芯來自南極海底,最深達到水下約4000米。這麼深的海底,這些沉積物岩芯是如何取上來的呢?

熊志方:這是當時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下放的柱狀取樣器,它取樣就相當於從這裡面一根管子插進去,然后把沉積物給它取上來,就是這麼來的。

記者看到,這些沉積物岩芯長短粗細不一,研究人員依據它們的顏色、層理並結合一些分析測試,就能辨別出它們形成的環境和年代。為了進一步開展研究,科研人員需要對沉積物岩芯進行淘洗烘干等一系列程序,最后,借助顯微鏡,再對清洗后的物質逐一辨別。

研究人員從南極沉積物岩芯中,發現大量有孔虫的殼體,這些有孔虫肉眼難以辨別,在顯微鏡下,通過對其稱重和化學分析來獲得南極環境演化規律方面的信息。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王家凱:我們發現,有孔虫殼體越重,殼重越高,海水溫度可能是越高的,更高的海水溫度會有利於有孔虫的生長。

除了有孔虫,研究人員還從沉積物岩芯獲取到其他物質。

熊志方:我們叫冰筏碎屑,我們可以統計它的含量還有形狀的不同,可以反映當時的冰蓋是在擴張,還是在收縮的。

大洋作業途中 探尋極地生靈

在每次南極考察中,能否遇到精靈般的極地動物也讓人特別期待。

行駛在茫茫天海之間,穿行在冰雪覆蓋南極海域,我們發現有鯨魚不斷浮出水面換氣。每當南極的盛夏來臨,南半球的巨鯨紛紛南下匯聚於此。棲息於南大洋的鯨魚分為兩大類:須鯨類和齒鯨類,總共約有12種。

正在大塊海冰上快樂滑行的是海豹。海豹的軀體呈流線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風御寒能力強。共有6種,約3200萬頭海豹棲息在南極海冰區、島礁和大陸沿岸。

一路駛來,我們看到了風雪中努力奔跑的企鵝,它在尋找一處可以避風的地方。企鵝雖然是海洋鳥類,不會飛卻擅長游泳。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裡和陸上的時間大約各佔一半。在南極一共有7種企鵝。

大家看到從企鵝棲息地直飛而上,追趕無人機的就是賊鷗。它們是企鵝的大敵,會經常出其不意地襲擊企鵝的棲息地,叼食企鵝蛋和雛企鵝,而飛行是它們的強項。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