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盤點春晚裡的創新“技”憶

馬愛平
2024年02月08日07:5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採用“百城千屏+雲聽”雙平台同步直播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新華社發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採用“百城千屏+雲聽”雙平台同步直播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新華社發

增強現實等技術為2023年春晚節目《滿庭芳·國色》打造沉浸式舞台效果。新華社發

增強現實等技術為2023年春晚節目《滿庭芳·國色》打造沉浸式舞台效果。新華社發

VR三維影像繪制等技術為2023年春晚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打造數字虛擬角色。新華社發

VR三維影像繪制等技術為2023年春晚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打造數字虛擬角色。新華社發

除夕夜,全家人圍坐觀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是萬千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過年保留項目之一。

春晚如同一幅年終畫卷,用藝術的手法,將歲月的痕跡、民族的情懷、時代的風採一一呈現。同時,各種前沿技術讓這道除夕夜“大餐”的科技味越來越濃。

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

讓神獸“走出”古籍

在2023年春晚歌舞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中,使用VR技術繪制的麒麟、鳳凰、白澤、貔貅、甪端等古代神獸“走出”古籍,與小朋友同台演出。該節目還特意展現了畫師使用VR設備繪制傳統神獸的過程。

這是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在春晚舞台的首次亮相。“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是根據節目需要開發的。節目中,畫師在繪制神獸圖像時,需手持電子畫筆、佩戴VR眼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編務會議成員姜文介紹,畫師可以選擇電子畫筆的顏色,通過VR眼鏡實時查看繪制的三維影像效果。繪制的三維影像經過渲染合成后,被實時呈現在電視上。

同樣利用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的還有2023年春晚舞蹈節目《錦繡》。舞者在該技術繪制的歷史場景中搖曳生姿,給觀眾如夢似幻的感覺。

擴展現實技術:

助歌手實現“雲演出”

2021年春晚,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歌手無法來到現場表演。不過,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讓劉德華、周杰倫等歌手實現“雲演出”,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觀看體驗,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2021年春晚結束后,“劉德華到底有沒有來到春晚現場”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

讓明星“雲演出”的功臣是擴展現實技術。它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技術以及其他類似沉浸式技術的融合與統稱。

2021年春晚副總導演夏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拍攝《莫吉托》(周杰倫‘雲演出’節目)時,我們把兩台設備提前進行了編程,讓它們的運動軌跡相同,再分別拍攝歌手和場景,實現人物與場景的融合。”

在擴展現實技術的幫助下,周杰倫才能如觀眾所見,唱著《莫吉托》,開著粉色汽車,上山下海環游世界。

增強現實技術:

把數字虛擬人送上舞台

除明星“雲演出”外,春晚舞台上還有數字虛擬人。

在2021年春晚少兒歌舞節目《聽我說》中,虛擬歌手洛天依和月亮姐姐、王源一起唱歌。

這是虛擬歌手首次出現在春晚舞台上。盡管洛天依是虛擬歌手,但不少觀眾感嘆她“聲音太好聽了”。洛天依是以雅馬哈公司的VOCALOID3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利用增強現實等技術合成的數字虛擬人。

近年來,數字虛擬人陸續登上地方電視台的春晚舞台。

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台春晚中,出現了一個數字虛擬人與真人同台演出的節目《星河入夢》。節目中,青年歌手劉宇攜手虛擬人蘇小妹,共同為觀眾呈現跨次元舞台秀。

“讓虛擬人登上舞台,在真實場景中和真人互動,在技術上並不難實現。”虛擬偶像行業觀察者陸城說,首先制作好數字虛擬人的3D模型,然后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其投影到舞台即可。

“雖然技術原理不復雜,但難點在於,數字虛擬人的制作需要很多步驟,包括3D建模、動作捕捉、聲光渲染等,而且每一步成本都非常高。”陸城說。

智能機器人:

晚會最強“氣氛組”

在2021年春晚舞台上,大型四足機器人“拓荒牛”與劉德華、王一博、關曉彤等明星一起完成了科技感十足的創意表演《牛起來》。該機器人以拼搏進取的深圳“拓荒牛”為設計原型,融合祥雲及中國紅等傳統文化元素。

2020年初,相關研發團隊開始設計這個四足機器人。為滿足2021年春晚導演組對大型四足機器人的要求,研發團隊優化激光雷達定位導航算法、高性能實時主控系統,在3個月內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對產品進行數次迭代。最終登上春晚舞台的四足機器人,重達60千克,最大負重為15千克,採用通用力控關節。

這不是智能機器人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2016年,中國無人機行業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在當年春晚舞台上,機器人和無人機初露鋒芒。歌手孫楠在演唱歌曲《沖向巔峰》時,540台Alpha1S機器人為其伴舞。與此同時,無人機伴隨音樂緩緩升起,在空中組成表演隊列,不斷變換陣型,在觀眾的驚嘆聲中將晚會氣氛推向高潮。

此后,2018年春晚24台機器狗拜年,2019年春晚6台Walker機器人與演員同台表演歌舞節目《青春暢想》……智能機器人已多次在除夕夜與觀眾見面,被網友稱為春晚舞台最強“氣氛組”。

LED技術:

打造夢幻舞美效果

LED技術,即半導體光源技術。半導體光源具有耗電量少、壽命長、色彩豐富、耐震動、可控性強等特點,被視為第三代光源,可被用於屏幕顯示、交通照明等領域。

1993年,LED顯示屏首次出現在春晚舞台上,但只是充當照明工具,與舞台美術設計無關。此后數十年,隨著技術不斷升級,LED顯示屏逐漸成為春晚舞台極其重要的構成元素。

2012年春晚舞台使用了8000平方米的LED顯示屏,舞台地面、頂棚、側面、背景牆和裝飾柱都安裝了LED顯示屏。

到了2017年,春晚舞台上可升降屏幕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73塊。其中地面132塊、天空41塊,為觀眾呈現出天地渾然一體的唯美場景。132塊LED高清大屏幕組成的主舞台升降幅度可達4.5米。

控制好LED屏幕的間隔是一道工程難題。一旦屏幕之間的間隙過小,舞台就會卡殼,甚至導致傳輸線路斷裂,破壞演出效果。如果每塊LED顯示屏之間的縫隙過大,又會影響到節目視覺效果。最終,工作人員經過反復測試,得出了屏幕間的理想距離為1.5厘米。

在2017年春晚,當舞蹈家楊麗萍表演時,舞台后方大型LED顯示屏上呈現的孔雀開屏畫面與舞蹈相得益彰。

2022年春晚首次使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頂空間。巨幕穹頂設計讓觀眾置身於表演空間,成為節目的組成部分。4306平方米的LED顯示屏構成一個延展性極強的立體演播空間,突破了傳統舞台的空間限制。同時,首次採用分區域多點擴聲方式設計的擴聲系統,精准調控各區域音箱的音量,為現場觀眾營造了良好的視聽環境。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