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次南極考察採訪日志:跟著“雪龍”探南極
圖①:“雪龍”號、“雪龍2”號航線示意圖。 |
2023年11月1日
拔錨起航
2023年11月1日,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雪龍”號和“雪龍2”號靜靜停泊在岸邊。
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即將出征,碼頭擠滿了前來送別的親友。
雄渾的汽笛聲響起,出發!數百名隊員奔赴地球之極、冰雪之巔。
我有幸成為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的一員,作為“雪龍”號隨船記者全程參與。初登“雪龍”號,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雪龍”號是我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是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你知道怎麼區分‘雪龍’號和‘雪龍2’號嗎?”我的隊友、隨船衛星保障人員封翠萍問道,“答案就在‘雪龍’號的船體后部。”我隨她來到船體后部的一顆白色大球前,這是“雪龍”號獨有的標志性設備。“這是一套船載衛星遙感接收處理與海洋信息服務系統,通俗地說,就是‘捕星者’。”封翠萍介紹,南極周邊氣候多變、環境復雜,“捕星者”會實時接收多顆衛星數據進行處理,依據光學影像數據進行專題制圖,由此獲得周邊海域的冰情圖,為航線選擇提供技術支撐。
“雪龍”號上既有像我一樣首次參加科考的新人,也有不少“老南極”。駐留在“雪龍”號上的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張北辰,已經是第四次參加南極考察。“南極太美麗太純淨了。”張北辰說,“作為科考隊員,我們有責任讓這份純潔和美麗一直留在地球上。”
2023年11月8日
穿越赤道
北京時間2023年11月8日,上午9時左右,“雪龍”號拉響汽笛,穿越赤道,開啟了南半球的旅程。與此同時,“雪龍2”號和“天惠”輪也在各自航線上奮力行進,共同向南極進發。
經過一個星期,我已經適應了航海生活。盡管船上空間相對有限,但考察隊用心保障著每一名隊員的工作生活需求:這裡有獨立衛浴、24小時熱水、每日花樣供應四餐,還有健身房、迷你籃球場。
除了“硬件”支持,船上還經常舉辦各類活動。
每周二下午“南極大學”定期開講,從天文地理到氣候變化,所有課程均由考察隊隊員主講,出勤率達標的隊員還能獲得“畢業証書”。每名隊員都會參與船上的日常工作,或是廚房幫廚,或是防海盜巡邏,這讓枯燥單調的日程充實起來。我樂在其中,與隊友們的情誼也日益深厚。
2023年11月25日
穿越西風帶
2023年11月20日,西風帶如期而至。這個地帶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由於處於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因此又被稱為“咆哮西風帶”,將給航行帶來嚴峻考驗。
駕駛台前方,放眼望去,前一秒還是天,后一秒就成了海。一陣陣涌浪襲來,反復拍打著前甲板隊員們房間的舷窗。這次穿越西風帶的窗口期僅有一天。等待、蟄伏、瞄准、穿越,最終我們利用兩個氣旋之間的短暫窗口加速南穿。2023年11月25日,“雪龍”號成功穿越西風帶,我們重見晴朗的天光雲影。
航行的順利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隨船氣象保障團隊隊員王九江介紹,穿越西風帶期間,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環境預報船載信息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能實現對航路風浪的預報預警,隻要將航路點輸入系統,系統就會自動計算出未來航線不同時段的警報級別。這套系統2018年第九次北極考察期間開始試用,2019年第十次北極考察和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開始正式使用,已經實現船載氣象導航軟件的國產化和自主化。
2023年12月1日
開啟卸貨
第一場硬仗來了!2023年12月1日船時8時54分,搭乘“雪龍”號的考察隊先行到達南極的首個預定位置,正式開啟本次考察任務的重要環節——卸貨。這也是考察隊此行首次大規模作業,考察隊隊員全員上陣。
所謂卸貨,就是將“雪龍”號的物資運輸到中山站上,但科考船無法停泊到科考站旁邊,隻能停泊在距離科考站最近的海面上。兩點相隔著巨大的冰面,卸貨的方式包括通過雪地車冰面行駛運輸、從船上卸貨至冰面再由直升機運輸、直接使用直升機運輸等多種方式。
南極有四“最”:最高的平均海拔、最干燥的空氣、最大的風、最冷的氣候。
本次卸貨作業是“雪龍”號與中山站地理距離最近的一次,原因之一是破冰期間固定冰碎裂嚴重,但也意味著來之不易的作業冰面會出現更多開裂,帶來更大冰面開裂潛在危險因素。
2023年12月16日
走進中山站
烈日下、風雪中……經過16天不分晝夜的連續奮戰,2023年12月16日,中山站區域卸貨作業圓滿完成。作業人員接連克服了固定冰碎裂嚴重、冰上作業面消失、偶降大雪、突起大風等一系列困難,提前5天完成了中山站區域全部物資卸運任務,為中山站度夏越冬考察、內陸考察等任務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卸運物資總重量約1561噸。
巨大的螺旋槳轟鳴不停,揚起周圍飛揚的雪粒,我第一次搭乘飛機俯瞰了位於東南極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聽“老南極”們說,中山站的變化很大,條件越來越好,是祖國的強盛給了他們一次次犁海破冰的勇氣。
“大家有沒有信心從他們手中接過接力棒?”第四十次南極考察中山站站長胡澤駿問道。“有!”第四十次南極考察中山站全體越冬隊員的回答鏗鏘有力。2023年12月15日上午,我國中山站第三十九次越冬隊和第四十次越冬隊正式交接。12月16日上午,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在內陸隊出發基地舉行簡短而隆重的出征儀式,歡送昆侖站(泰山站)和格羅夫山隊29名南極內陸考察勇士出征。很多動人瞬間被我的鏡頭記錄下來,薪火相傳的南極精神也在冰天雪地間定格。
中山站站區的生活用水來自附近的莫愁湖,湖邊矗立著多座樓棟。綜合樓的東南角是越冬隊隊員宿舍樓,在綜合樓與越冬宿舍樓二樓之間,有一座漂亮的玻璃連廊,連廊下面是溫室,栽培著小西紅柿等蔬果,難得一見的綠色植物為這裡增添了勃勃生機。此外,中山站老油罐上描繪著京劇臉譜,新油罐上畫著十二生肖,濃濃的中華元素讓遠在地球最南端的隊員們感受著祖國的溫暖。
2024年1月23日
探訪長城站
長城站是我國首個極地科學考察站,位於南極洲大陸以北的南設得蘭群島,其所在的南緯62度附近的區域被稱為南極洲的“熱帶”,屬於典型的副極地海洋性氣候。與中山站不同,此刻的長城站沒有了冰天雪地的景致,地表可見地衣和苔蘚。
隻要天氣條件合適,考察隊員就會抓住時機進行野外科考。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為了獲得新鮮的原岩,考察隊隊員來到長城站附近的化石山作業。他們用鐵鏟小心移開表面風化層取樣,一會兒跪在地上,一會兒俯下身子,在烈風和小雪中持續作業。另一座山上,考察隊隊員給長城站所在的菲爾德斯半島“做CT”,通過地震層析成像獲取半島地層的物理特征。
1月10日,“雪龍”號駛離長城站進行物資補給。1月23日,我們在第三次成功穿越西風帶后再次回到長城站附近海域。接下來,大洋考察作業即將開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25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