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共建“太空絲路” 共享空間資源

本報記者 劉峣
2023年10月19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國政府援助的埃及二號衛星初樣星。
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攝

馬來西亞吉隆坡中國公學的學生參加“天宮對話”活動。
新華社記者 朱 煒攝

從精准定位中歐班列的北斗系統,到遏制熱帶雨林盜伐的資源衛星,再到惠及各國的空間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來,中國同“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深入開展航天合作,攜手建設了一條寬闊壯美的“太空絲路”,為開發利用空間資源、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北斗導航應用各行各業

地面上,一趟趟橫跨歐亞大陸的中歐班列穿梭忙碌。班列上,裝有北斗終端的集裝箱具備高精度定位導航功能,實現了傳統運輸方式的升級與轉型,讓物流更加便捷。北斗導航衛星能實時記錄列車及貨品的運行軌跡,定位精度達10米以內,助力實現全程跟蹤、無縫中轉。

太空中,北斗導航衛星星座正在時刻不停地工作著。正式開通3年多來,北斗系統應用模式更加豐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數據顯示,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為包括“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在內的23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億用戶提供北斗加速定位和北斗高精度服務,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賽賽市,有一片佔地2萬公頃的非洲最大水稻合作種植項目。在如此大面積的稻田上耕、種、管、收,對當地的種植戶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

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農技創新,讓農戶們嘗到了甜頭。隻要打開手機APP,就可以操控植保無人機。通過北斗系統獲取定位信息,植保無人機可以按照設定的路徑噴洒農藥。與傳統人工噴洒面積每小時僅三四畝相比,植保無人機每小時能為上百畝田地噴洒農藥,還能在夜間工作,極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位於塔吉克斯坦東部的薩雷茲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堰塞湖,這裡有世界上壩體最高、體積最大的天然大壩。由於地處地震活躍地帶,如何監測大壩變形,保障當地民眾的生命安全成了一個難題。

中國科研團隊基於北斗系統研發了大壩變形監測服務平台,精度達到毫米級,科研人員可遠程實時監測大壩變形情況並進行科學預警。目前,該系統已在吉爾吉斯斯坦高速公路邊坡監測、塔吉克斯坦雪崩監測方面投入應用。

“在莫桑比克、黎巴嫩、布基納法索、沙特阿拉伯,北斗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在亞洲,薩雷茲湖大壩變形監測、中吉烏公路貫通、中哈原油管道輸送、中歐班列的日常運行……北斗高精度定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谷倉說。

衛星合作提升民眾福祉

今年6月,中國援助的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初樣星交付儀式在埃及航天城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舉行。此次交付使埃及成為非洲首個具備衛星總裝、集成和測試能力的國家。

埃及是首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開展衛星合作的國家。2014年12月,中埃雙方簽署合作協定,確定開展遙感衛星等領域的合作,並由中方承擔建設埃及首個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2019年1月,兩國簽署埃及二號衛星實施協議,建設內容包括一顆小型遙感衛星、一個地面測控站和一套地面應用系統,並對埃及技術人員開展培訓。衛星數據將被用於埃及城市規劃、海洋資源、氣象、農業等領域。

此前,埃及沒有自己的衛星總裝、集成及測試中心,不具備初步的衛星研制能力,隻能進口外國整星。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的建成,使埃及擁有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基礎設施。

“這些先進技術和設備不光對埃及而言很重要,對整個非洲同樣如此。”埃及國際合作部部長拉尼婭·馬沙特說。

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國與多個共建國家和地區共同研制和發射通信或遙感衛星、建設衛星地面接收站等空間基礎設施,為當地的通信、農業、文化、環保、氣象等領域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5年,“老撾一號”通信衛星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從服務遠程教育到提供電視節目,“老撾一號”衛星不僅為當地民眾打開了解世界的窗口,還為該國培養了本土衛星技術人才。

2018年10月,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法兩國政府間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在軌運行5年來,中法海洋衛星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類認知自然界提供了寶貴線索。

2019年12月,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聯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順利升空,對遏制亞馬孫雨林盜砍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成效顯著。國家航天局表示,中國一直致力於促進全球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果的共享共用,增強世界各國人民探索和利用空間的能力水平。

載人航天創造合作機遇

不久前,一場特別的畫展在距離地球400多公裡之外的中國天宮空間站舉行。中國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通過視頻連線,向觀眾展示了10幅由非洲青少年創作的繪畫作品。

“中國航天員可以在太空種菜,我深受鼓舞,也想在太空研究農業、種植糧食,幫助消除貧困和飢餓。”肯尼亞學生梅麗莎·萬加拉說。

今年是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實施20周年。20年間,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按計劃,神舟十七號將於本月發射升空,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一貫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致力於將中國空間站打造成為面向國際社會的、開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國際合作項目載荷將很快在空間站開展實驗,與歐空局聯合實施的10個空間應用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中國政府在開展航天國際交流合作中,加強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與服務,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作出貢獻﹔加強基於共同目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空間合作,使航天發展成果廣泛惠及合作伙伴。

從“探火”到“探月”,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諸多進展,為更多國家提供了合作機遇。2021年,國家航天局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聯合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得到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參與。日前,中國探月工程面向國際社會開放嫦娥八號國際合作機遇,歡迎各國與國際組織加入,開展任務級、系統級、單機級合作,共同實現更多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