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命名:看似簡單背后卻有大學問

目前,很多行星都不乏來自中國的名字,那麼,天體命名有哪些特殊要求呢?
天體地名豐富多彩
現代天文觀測和深空探測發現了大批小行星和衛星,通過觀測它們的地形,誕生了大批新名字。
用神話故事命名太陽系天體是天文學史上悠久的傳統。早在1610 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使用自制的天文望遠鏡就發現了木星所屬的4 顆大衛星,天文學家西門·馬裡烏斯將這4顆衛星命名為艾奧、歐羅巴、蓋尼米得和克裡斯托,她們都是主神朱庇特(木星)的情人。后來,用神祇命名天體的傳統還延續到小行星上。
隨著太陽系內發現的天體越來越多,名字也從神祇擴展開來。火衛一福伯斯是火星也就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上面遍布了撞擊坑,其中最大的撞擊坑取名為發現者霍爾妻子名字斯蒂克尼來命名的。
懷古溯今,對天體和地形地貌的命名,反映了一國天文觀測和深空探測的實力,體現了國家科技發展綜合水平。
命名規則講究多
截至目前,火星的地名庫中已經有2000多個地名,但我國天文觀測起步太晚,錯過了天體命名的黃金時代,命名的地名寥寥無幾。
現代天文觀測起源於歐美,早期命名很隨意,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隨心所欲地命名,可謂自由取名的黃金時代。
1919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立,主要進行天體命名和分配。195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火星地名命名委員會對早期天文學家的命名進行了整理和確認,形成了最早統一的火星地名表。
隨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了行星地名命名的規范文件,確認了命名要經過他們的認証,使發現者享有完全命名權的時代結束了。
雖然任何人都有權力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交新天體的地名,但審核權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相關組織。
根據命名規則,給天體地形地貌等地理單元申請命名,名字首先是要簡單明確和清晰,不能和已有的名字混淆。其次是要避免重名,避免相同的名字用在更多的地理單元上。再次是名字不能帶有政治、軍事和宗教色彩,避免天體名字引發地面糾紛。最后是行星發現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天體,但可以用家人、朋友和杰出人物的名字來命名。
此外,天文學家發現的各種天體除非具有較大的科研價值,否則不能給小於100米的地理單元賦予正式的名稱。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上述規則后,想給天體地形進行命名相當不易。最重要的是,當一國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委員會提交需要命名的天體和天體上的地理單元后,要通過命名工作組審核,還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
命名不再局限於一種
神話故事是天體命名的重要來源,例如火星用戰神馬爾斯命名,木星用主神朱庇特命名,土星用農神薩圖努斯命名,所屬的小行星一般用從屬的神命名。“嫦娥四號”提交通過的織女、河鼓和天津3個名字,也和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關。
隨著人類天文觀測和深空探測能力的提高,用神話故事命名必然不夠,取材范圍擴大到包括各種杰出人物在內的領域,例如,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數學家陳景潤和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也都成了小行星的名字。
很多小行星和地形也會用跟航天打過交道的重要人物來命名,例如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探索的2514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糸川,就是為了紀念日本火箭之父糸川英夫。
中國用錢學森命名了3763號小行星。月球上和火星上也有以蘇聯航天專家謝爾蓋·科羅廖夫命名的環形山,其目的就是為了紀念他為蘇聯航天事業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如今,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允許使用數字整千位用特別重要人物和組織命名,例如,聯合國則是6000 號小行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