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科學補營養 吃對更健康

王美華
2023年09月22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裡鎮齋堂新村老人們正在就餐。陳斌攝(人民視覺)

營養是健康的基石。近日,由中國營養學會和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四屆亞洲營養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本次大會以“可持續營養助力未來”為主題,來自40多個國家的600多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話營養之道和相關領域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

3類人群需關注葉酸營養狀況

我們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種營養素?每種營養素適宜攝入多少?

在第十四屆亞洲營養大會期間,中國營養學會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DRIs)正式發布,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

“營養科學與大眾健康關系密切,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是營養科學的核心工作。”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介紹,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是為保証健康個體和群體合理攝入營養素,避免缺乏和過量,推薦的每日平均營養素攝入量的一組科學參考值或標准。新版DRIs基於科學性、延續性、專門性、目的性四大基本原則,對不同性別、20個不同年齡組和生命階段的人群攝入的共70多個營養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不同參考量進行了修訂與確認。

據介紹,新版DRIs為第九版,與第八版時隔10年。與上一版相比,新版DRIs對蛋白質、鐵、碘等營養素的推薦攝入量進行了修訂。以蛋白質為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介紹,以往老年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與普通成年人相同,新版首次單獨提出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蛋白質推薦量,其推薦量數值比普通成年人平均多7克左右:對65歲以下成年人,新版DRIs推薦男性每天攝入65克、女性每天攝入55克蛋白質﹔對65歲及以上老年人,推薦男性每天攝入72克、女性每天攝入62克蛋白質。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DRIs建議關注葉酸營養狀況。“葉酸是人體必需的水溶性維生素,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通過膳食獲得以滿足生理需要。富含葉酸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豆類、堅果類、深綠色葉類蔬菜。”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馬愛國表示,不僅是孕婦,一些特殊人群也應該關注葉酸的營養狀況:計劃懷孕的育齡女性和孕婦,由於自身生理代謝需要以及胎兒快速生長,葉酸的需要量增加,應關注葉酸營養狀況,我國建議備孕婦女孕前3個月至孕早期3個月每天補充葉酸0.4毫克﹔老年人因其生理特點及腸道吸收代謝能力下降、認知功能減退,需要更加關注葉酸的攝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補充葉酸可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的發病風險。

與上一版相比,新版DRIs增減了哪些其他膳食成分?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凌文華介紹,本次修訂根據我國居民飲食消費的變遷和營養學研究的新進展,保留了原有的植物化學物,並提出了輔酶Q10、甜菜鹼、菊粉和谷物β-葡聚糖的特定建議值,有助於指導我國居民通過適當增加這些膳食成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改善腸道菌群組成,促進腸道健康。

糖尿病患者優選低GI食品

碳水化合物的質量影響著全民健康。近年來,血糖生成指數(GI)的概念逐漸廣為人知,低血糖生成指數食品即低GI食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低GI食品是在胃腸中停留時間長,吸收率低,葡萄糖釋放緩慢,葡萄糖進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使血糖水平穩定,不易出現血糖波動的食品,在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方面有重要作用。”第十四屆亞洲營養大會期間,在中國營養學會舉辦的《預包裝食品血糖生成指數標示規范》團體標准發布會上,該團標負責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向雪鬆介紹,這是我國首次制定預包裝食品GI的標識標准,明確了適用於標識GI的食品品類及GI食品的判定依據,有利於公眾更加准確地了解和選擇低GI食品。

“GI概念的提出,讓臨床醫生關注碳水化合物的數量,更關注其質量。”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劉思敏介紹,低GI食品被越來越多的營養學家和臨床專家証實對人體有著積極的影響,建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和超重人群優選低GI食品,有利於控制血糖。

《預包裝食品血糖生成指數標示規范》團體標准規定,使用低GI標識的食品除了按照標准方法進行人體GI測量外,還需要滿足每份含有至少7.5克碳水化合物或碳水化合物佔所有宏量營養素質量50%以上的食品,並能夠供應一定的能量和營養素﹔適用於標識GI的食品類別有糧谷類制品、豆類制品、水果制品、蔬菜制品、堅果和籽類、乳及乳制品、飲料及其他等8類預包裝食品。其中,GI值大於0且小於(或等於)55以下的食品屬於低GI食品﹔GI值大於55且小於(或等於)70的屬於中GI食品﹔大於70的屬於高GI食品。

“低GI食品主要規范的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或者對餐后血糖影響比較大的食品,比如主食、水果、飲料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葛聲提醒,日常除了選擇低GI食物以及採用混合膳食方式控制血糖外,也不要忘記整體的膳食合理搭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劉烈剛介紹,此次團標是在充分參考國際相關標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預包裝食品種類豐富的特殊性和我國法規而制定的,更適用於我國的情況。

高齡老人體重不宜過低

民間有一句老話叫“千金難買老來瘦”。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來說,真的是越瘦越好嗎?

在第十四屆亞洲營養大會期間,多位專家對中國營養學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高齡老年人體質指數適宜范圍與體重管理指南》(簡稱《指南》)進行了解讀。

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毛琛介紹,該指南可用於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及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工作人員開展高齡老年人體質指數水平的評價和體重管理工作。

“對60—79歲的老年人來說,我們建議遵循中國普通成年人的體質指數(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推薦范圍,也就是18.5 kg/㎡至23.9 kg/㎡﹔對於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指南推薦的BMI適宜范圍為22.0 kg/㎡至26.9 kg/㎡。”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強調,體質指數是全球公認反映身體健康情況的重要指標,普通成年人的體質指數不適用於高齡老年人,高齡老年人體重不宜過低,傳統上“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觀點是錯誤的。

為什麼高齡老年人的BMI適宜范圍比普通成年人的要高?

施小明解釋,主要有以下3 方面原因:在健康影響方面,對本土人群研究發現,高齡老年人BMI與軀體功能損傷和死亡風險等存在反向關聯,即BMI水平越高,高齡老年人軀體功能損傷和死亡風險越低﹔在測量方面,基於多中心高齡老人隊列研究証據顯示,與年輕時身高相比,老年人身高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各年齡組老年人身高平均下降的范圍可達4.3—9.8厘米,若體重不變,因身高下降導致老年人BMI相應增高的范圍可至1.2—2.4 kg/㎡﹔此外,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且常伴隨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高BMI可能反映了老年人的營養儲備情況,能夠避免或延緩因健康狀況惡化所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同時,如果發生跌倒,脂肪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輕高齡老年人失能的發生風險。

“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高齡化態勢,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機體退行性變化導致低體重現象普遍,增加高齡老年人多種慢性病發病及死亡風險。”施小明介紹,制定高齡老年人的BMI適宜范圍與體重管理標准,不僅填補高齡老年人體質指數標准的空白,也為我國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高齡老年人達到目前成人BMI適宜范圍較為困難,因此對於這類人群需要採取個體化體重管理策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介紹,指南給出了相應的體重管理建議:對於BMI處於適宜范圍的高齡老年人,宜維持當前體重水平,避免體重進一步降低﹔對於BMI低於適宜范圍的高齡老年人,宜採取措施避免其體重進一步下降,可適當增加體重﹔對於BMI高於適宜范圍的高齡老年人,宜維持體重水平穩定,避免體重進一步增加或降低。

《指南》建議,對於能自主進食且BMI在適宜范圍的高齡老年人,鼓勵保持健康膳食習慣,堅持食物多樣性,減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宜食用質地細軟易吞咽、營養素密度高和能量適宜的食物。

趙文華強調,應對高齡老年人加強健康管理和家庭照護,使其定期參加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建議密切關注其身高、體重的變化。高齡老年人每年至少要測量一次身高、每月至少測量兩次體重。同時,要保持規律的身體活動,減少靜坐時間,提倡高齡老年人積極融入社會、參與多樣的文化休閑活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