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國產工程機械:極地“悍將”襄助南北極科考

記者周仕興 詹媛
2023年09月19日09: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南極大陸,白雪皚皚!

遠航而來的中國科考船“雪龍”號,送來特殊的“乘客”——中國南極科考噸位最大的挖掘機和首次登陸南極、載重60噸的寬體自卸車。

耐得住嚴寒,它們可都是中國制造的極地“悍將”,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歷經十多年,專為中國南北極科考量身打造的鋼鐵大力士。

在科考站和“雪龍”號之間,運輸科考鑽取的冰芯,搬岩石,轉送補給食物、燃油……這些重活,全靠它們。

極地科考歷來為世界各國所重視。隨著我國建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北極黃河站等,極地事業快速發展——每年夏季,10多個集裝箱物資需要轉運疏散﹔越冬期間,積雪清除,排污口冰溝疏通,力有不逮,急需強悍的機械設備。

這極寒之地,也是各國頂尖機械設備的“競技場”。2008年以前,南北極還隻有國外工程機械,難見國產設備身影。受技術制約,那時我國的工程機械隻能在溫帶和熱帶工作。

這是為何?人怕冷,工程機械是真正的鋼筋鐵骨,難道也怕冷?

還真是這樣。

極地的氣溫,通常在零下20攝氏度至零下35攝氏度,南極內陸科考站,更是低於零下40攝氏度。

“鋼筋鐵骨都能凍裂。”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介紹,“溫度低於零下35攝氏度,工程機械就很難起動,鋼板也會出現‘冷脆現象’,韌性降低,又硬又脆,容易斷裂。”

看來,想要征服南北極,殊為不易。

但科考事業等不得,中國制造的工程機械,必須向南北極進發!

技術有所不及?那就苦練內功。

自2008年起,一個又一個中國技術專家遠赴極地考察……2018年,我國第一家極地科考工程機械實驗室正式挂牌,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柳工實驗中心共建,模擬南北極氣候,溫度可至零下50攝氏度。

自此,南國城市柳州,平常穿短袖的柳工研發人員,日常工作得換上加厚防寒服,鑽進零下50攝氏度的“冰洞”攻關。

“實在是冷,待上幾小時,凍得肌肉痛,呼吸都困難。”柳工實驗中心工程師鐘科軍回憶時,忍不住一哆嗦,“可心裡像著了火,科考事業有需求,慢不得。”

記者在實驗室裡看到,一台裝載機正被“冷凍”——零下50攝氏度,至少先凍20個小時,待徹底凍透了,再起動,模擬作業。如此,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循環往復,不斷完善。

“人和機器,泡了幾年‘冰窟窿’,功夫沒白費。”鐘科軍說,冷起動輔助技術搞定了,裝載機、挖掘機、大卡車在寒冷的實驗室裡快速起動運轉,耐極寒的特殊鋼材生產出來了,極地“悍將”不再脆弱,更加剛強。

“工程機械是人類力量的延伸。如果沒有工程機械,現今地球上所有的大型工程,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會大幅減緩。”曾光安很感慨,“人類的很多夢想,因為有了工程機械才能實現。”

如今,誕生自柳工的極地“悍將”——裝載機、挖掘機、汽車起重機、滑移裝載機等,紛紛奔赴南北極地。

此刻,它們正在我國的長城站、中山站、羅斯海新站等地大顯身手,助力中國人實現極地科考夢!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