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社恐”可能真的是一種疾病

日前,美國維斯塔津公司在官網上發文稱,公司開發的針對“社交恐懼症”的藥物PH94B在三期臨床試驗中結果達標。該公司的研究者稱,他們已基於PH94B為一些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療方案,並觀察到了患者社交焦慮症狀的總體減輕和改善。這一消息的發布,引起了各地“社恐”人士的廣泛關注。
當下,“社恐”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詞匯。許多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以表達自己在社交場合會感到不適的特質。那麼,“社恐”是否真的是一種疾病?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部分病理性“社恐”也受遺傳因素影響
“很多時候,人們口中的‘社恐’指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疾病,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狀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孟繁強表示,比如在特定的場景下會感到緊張,出現臉紅、心跳加速等表現是很常見的,並不屬於病理性的“社交恐懼症”。而橫在“正常”與“疾病”之間的“分界線”,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症狀對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影響程度。
當一個人的社交焦慮症狀致使其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活動,比如大量回避社交場所、想到社交場景便會產生緊張情緒,甚至恐懼與他人碰面等,類似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便有可能存在病理性的“社交恐懼症”。
醫學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精神類的疾病。其主要特點就是持久性地害怕社交情境或可能誘發社交的行為。一旦面臨這種情境,患者就會產生焦慮的生理反應。盡管許多患者都能夠意識到這種情況,但由於這種生理反應不受患者主觀控制,因此許多患者依舊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回避相關的社交場合,部分患者甚至會將自我與社會完全隔離。
孟繁強介紹,社交焦慮障礙的病因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生物學遺傳因素,在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中,有30%以上的人患病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第二種則是社會心理的因素,比如青少年時期不良的成長環境、多次在社交情景下失敗的經歷,都會歪曲人們對於社交行為的認知,從而產生持續性的負面思維。
判定社交焦慮障礙有這些參考標准
盡管“社恐”一詞已經廣為人知,但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往往無法對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心理狀況進行准確判斷,經常會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那麼作為普通人,到底該如何判定自己是不是有社交焦慮障礙呢?
針對這個問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島市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專家付磊給出了三條判定標准:情緒是否過分緊張、是否出現行為異常以及是否出現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會長時間處於害怕社交的心理中,持續時間達半年以上﹔在社交環境中容易過分焦慮緊張、擔心,會出現發抖、結巴、大汗淋漓、尿頻、拉肚子等症狀﹔極力回避大多數的社交場合,明顯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導致學習或工作任務無法完成。當出現這三類明顯症狀時,說明人可能患有社交焦慮障礙,需要接受專業醫生的幫助。
“由於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缺少正常的人際交往,社會關系網薄弱,僅靠自己來對抗病症是十分艱辛的。因此,在對自身狀態進行初步評估后,患者需要前往精神科請醫生進行診斷。確診病情后,再展開針對性的治療。”付磊表示。
孟繁強介紹,當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時,臨床上會採用藥物治療。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重度的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可選擇服用一些抗焦慮藥物。針對症狀較為嚴重、經常處於惴惴不安狀態的患者,臨床上會採用一些可持續服用的抗焦慮藥物。而針對症狀較輕的患者,則可以服用一些短效藥物,在開始社交行為之前的半小時或者一小時服用,以此緩解焦慮感。
依靠心理治療擺脫社交恐懼
盡管藥物治療能夠較為快速、明顯地產生效果,但不可忽視的是,不恰當地應用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或者依賴性,對患者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害。因此,對於大多數社交焦慮障礙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臨床上更多考慮心理治療的方式。
付磊告訴記者,針對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有許多心理治療方法,如冥想、脫敏訓練等,而其中最主流的辦法就是認知行為治療。付磊表示,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社交情境產生過分的、不合理的恐懼。因此治療的重點,便在於消除這種過分與不合理的恐懼。
“舉個例子,一位患者由於在社交場合下說錯了一句話,便感覺大難臨頭,認為別人一定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那麼在心理干預中,我們便讓他先去尋找一個‘例外’,比如說他曾經是否有聽到或看到過別人有類似的情況,但這個人最終沒有得到嚴重的負面評價。”付磊介紹,一般而言,患者都會發現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這種引導下,患者便會知道凡事都有例外,其本身的不合理認知會逐漸被解構。一旦這種認知被解構,患者所產生的災難化感受的程度就會降低。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輔導中心原咨詢師、合肥善源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鄭世彥認為:“對於社交焦慮障礙,我們自然要去重視它。但是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依舊在於當事人和社會對這種心理狀態的認知。”他表示,現今社會上存在許多可能導致社交焦慮障礙的因素,如兒時沒有充分被愛、沒有被充分接納等,這會使得人們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不值得被愛的,從而害怕被批評和否定。因此,除了求助於專業人士以外,社交焦慮障礙患者需要做的就是拿出勇氣,勇敢做自己。
線上社交不能代替現實社交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選擇通過網絡社交媒體或網絡社群來進行線上社交,甚至有不少線下“社恐”的年輕人,到了線上卻變得十分活躍,反差明顯。那麼,網絡空間真的能讓人擺脫“社恐”嗎?
對此,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紅梅教授曾指出,線上社交是現實社交的延伸和補充,不能完全代替現實社交。刻意回避現實社交,是不利於身心健康的。
想要克服“社恐”,還應在現實中與他人多溝通、多互動。“社恐”人士可以多約朋友去看電影、參加郊游踏青,或者只是與人聚在一起閑聊,嘗試享受現實生活,感受現實社交帶來的愉悅感。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勇敢跨出第一步,是擺脫“社恐”的關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