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緊跟十四五政策步伐 科技賦能對抗紙張酸化

2022年05月09日10:25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給中國的經濟、科學、人文等各方面帶來了蓬勃發展,它記錄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智慧結晶和世事變遷,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是人類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見証和載體。

圖片來源:人民網

據統計,全中國有數以億計的紙質文物與檔案文獻,有著無法估量的歷史價值。因為文物保護意識和保護技術的落后,我國每年的紙質文物與文獻檔案的損毀率非常高,實在令人痛心。

酸化,紙張損壞的開始

我們常用的紙張主要由纖維素構成,而油墨、光照、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霉菌等外界因素會帶來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滲透到紙張裡會加速纖維素水解,紙張發黃發脆,嚴重時輕輕一碰,記載重要史料的紙張就可能成為一地碎屑。

紙張的酸化具有持續性和不可逆性,隻要紙張纖維中存在酸性因子,便會持續發生催化水解,紙張結構逐漸被破壞,且損毀會不斷累積。更要命的是,紙張的酸化還會“傳染”,酸性因子會隨著紙中的水分擴散,“傳染”其他紙張,如果手頭有舊書,你可以觀察一下它們的書頁,是不是脆脆的,仿佛一碰就容易破?其實,這是紙裡的“酸”惹的禍。

相較於傳統手工紙,近現代工業紙張的酸化情況更為嚴重。

19世紀初伴隨工業革命,紙張生產也經過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變更了其生產原料和工藝工法,這導致紙張的壽命大打折扣,隨之而來的將會是紅色文物(文物系統)、民國文獻及報紙(圖書系統)、紅色及民國檔案(檔案系統)等紙張的酸化損毀窗口期。

以檔案為例,根據國家檔案局的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各級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91789.8萬卷/件。然而,對紙張的傳統手工修復及保護速度遠遠跟不上紙張酸化損毀的速度。因此,創新型批量化、標准化脫酸技術的研發更新和應用普及尤為重要。

 我們該如何防止紙張酸化?

關於這一點,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中有了明確的回答,並指明了“對抗紙張酸化”未來的研究方向:開展紙質文獻規模化脫酸裝備的研發。

國家檔案局《“十四五”國家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則要求加大在紙質檔案去酸技術及其效果評估等技術方面的攻關力度,對區域內國家重點檔案分批進行搶救保護。

什麼是脫(去)酸?

為了延長紙張壽命,就需要“脫酸”。脫酸就是通過酸鹼中和使紙張pH值趨於中性。前提是有充分脫酸效果並確保紙張本體及紙面信息安全。

隨著科技進步和實踐探索,我們對紙張酸化機理和脫酸過程的了解也在加深,如今新的脫酸技術——“霧潤”、“滲潤”體脫酸技術正在逐步突破傳統脫酸方法的局限,同時滿足紙張本體、紙面信息、操作人員及環境四項安全,其脫酸機制不同於傳統手工浸泡噴涂技術,在專業設備和耗材的支持下,能將脫酸這項工作真正實現便攜化、標准化、流程化、批量化。

得益於該脫酸技術完善的理論與多樣化的設備支持,應用場景可覆蓋檔案、圖書、文物等系統領域,為各種類型、規格的紙質藏品,也能幫助各省、市、區、縣等各個相關系統(文物系統、圖書系統、檔案系統)單位建立脫酸實驗室或提供全套脫酸實驗室定制設備,除此之外也能為各個系統單位提供隨時隨地的一體化脫酸服務。

中國技術正創新,古籍保護進行時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技術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其實它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當你漫步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等場所中感受歷史氣息時,玻璃櫃中保存完好的書頁,可能就有這種技術的功勞。

而且這不僅對國內紙質藏品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物保護同樣需要先進的紙張脫酸技術進行文物的修復和保護。除此之外,紙張脫酸技術在未來也將擁有更廣闊的運用空間,如企業重要文件、宗教文獻、私人(祖輩)字畫收藏等等。

這項了不起的技術背后,凝聚了來自眾材科技許多科研人員多年來的努力。

眾材科技是一家致力於紙質脫酸理論和技術研發應用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系列脫酸設備,結合獨有的鈣系脫酸劑(區別於有機溶液、傳統水溶液浸泡或噴涂),可覆蓋檔案、圖書、文物等系統領域,為各種類型、規格的紙質藏品(檔案、古籍、文獻、字畫、拓片、經卷、票証等)提供一站式脫酸服務。

脫酸實驗室(圖片來源:眾材科技)

泱泱大國五千年,從歷朝歷代的字畫到革命時期的歷史檔案,紙張承載著大量史實和藝術價值。在紙質文物與檔案保護的過程中,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無疑是“良醫”,竭盡所能為古老的紙張延長著壽命,構筑起民族記憶的一磚一瓦。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