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長期“應激”損害健康?調整社會適應能力很重要

朱焱、郝瑞
2021年12月16日15:2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的內容是: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可以讓人身體和心理緊密依存而統一。

“應激”是什麼意思?

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會和周圍環境不斷發生沖突並形成應激。應激會讓短期適應不良的機體,表現出對環境的暫時適應。

應激時,大腦中樞接受外界刺激把信息傳至下丘腦,分泌促腎上激素釋放因子(CRF),激發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因子皮質激素,使身體處於臨戰狀態,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都發生顯著變化,增加機體活動力量。此期間人體出現各種防御手段,以應付緊急情況,使機體暫時適應改變了的環境,以避免受到損害。

為什麼長期應激會損害健康?

機體防御貯備能力有限,如果長期不能適應周圍環境,機體就會被過度長期消耗。腎上腺皮質激素雖然可以升高,但糖皮質激素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下降,機體內環境明顯失衡,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應激反應的負效應陸續出現,應激相關的器官功能衰退,出現大量心理和軀體疾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哮喘,腫瘤,抑郁,焦慮等。

應激對健康的損害很隱蔽

通常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不直接地引起應激。當事人常常察覺不到自己產生應激,常把應激感覺變成一種常態。有時還追求此類刺激,在生活和工作中尋找刺激從而獲得應激的體驗。當前,很多人缺乏對“應激隱秘性損害健康”的認知。

隨時更新思維方式可減輕應激

在刺激與應激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中介因素,諸如個性特點、生活經驗、應付能力、認知評價、信念以及所得社會支持等,均可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建設性學習良好的人,開放的思維體系,隨時自我更新升級自己原來的思維,足夠多的對客觀規律的認知的積累,極大的降低應激程度。

良好的適應能力可減少應激源頭

好的適應能力可以從源頭減少環境對機體產生的刺激,知道自己適合的角色,把工作適應成興趣愛好,或者把興趣變成工作,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生活,與時俱進,機體不用動用應激系統來幫助你適應環境,也就從源頭減少了應激發生。

當前,大多數人隻認知到軀體的健康,認為獲得健康就是打針吃藥。其實高級的健康,不在醫院,在你養成的長期建設性學習和不斷適應周圍環境的習慣中。

專家: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副主任醫師 朱焱

(責編:劉敬、梅藝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