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5G新基建
5G基站建設位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對於新基建的實施至關重要,其發展速度決定了新基建的發展質量和效率。在世界范圍內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能否在5G應用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在世界科技發展進程中能否佔據更有利地位,掌握更大話語權。
自2019年正式商用以來,全國5G發展出現了政府和相關行業、企業積極性高而用戶態度不夠積極、參與意願相對較低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基建的發展進程。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廣大用戶從5G中的獲得感、體驗感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截至2021年6月,全國5G基站總數超過96.1萬,北京市5G基站總數超過3.37萬,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但是很多用戶對其在現實生活中帶來的便捷性感受不深、不大。這阻滯了大規模需求爆發的進程,反過來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導致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制約5G發展的整體性、全局性問題依然存在。而這些問題僅靠企業層面的努力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必須從宏觀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系統謀劃。
用戶主體+萬物互聯:消除基礎邏輯矛盾
從1G到5G,上行與下行帶寬分配比例一直延續下行所佔帶寬遠遠大於上行的基礎邏輯。一方面,它與用戶主導地位越來越凸顯的趨勢相矛盾。這一基礎邏輯確立的原因是在運營商與用戶之間關系中以運營商向用戶傳輸內容為主。但是,運營商與用戶之間關系正在發生顛覆性改變。從內因看,用戶主體意識顯現出逐漸增強趨勢,要求改變原來運營商單向作用於用戶的狀況。從外因看,萬物互聯是未來社會的主要特征,這種特征所造成的萬人皆媒、萬物皆媒的社會新生態必然要求用戶能夠擁有更多權益。在新的趨勢作用下,用戶對運營商的反向作用力越來越大,他們不再是單純從運營商獲取內容,而且要向運營商傳輸內容,對帶寬上行的要求顯著提高。另一方面,它與信息輸出由人為主向人物並行甚至以物為主轉變的趨勢相矛盾。原來的網絡模型面對的主要是人,消費模式以消耗信息為主,需要大量的下行數據﹔5G面對的對象由人轉向物並進而以物為主,而物又以產生數據為主,大量數據傳輸同樣對上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體育賽事轉播對5G的應用就是有力証明。對上行要求的改變,凸顯了傳統帶寬比例分配方式的邏輯矛盾,這勢必影響5G作用的完整發揮。
因此,應在全國統一建立帶寬比例分配的動態調整機制,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業務場景要求等及時、有針對性進行調整,從而釋放5G活力,高質量、高效率發揮5G對新基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電信標准+廣電標准:消除一體化壁壘
5G分為電信標准和廣電標准兩種制式,他們各有長短。電信標准屬於點對點模式,能夠雙向互動但覆蓋面窄、同時服務對象數量有限﹔廣電標准(即5G廣播)屬於點對多模式,覆蓋范圍廣、服務對象無限多但不能雙向互動。以建設中的國家速滑館為例,全場1.2萬個座位,按照目前的電信標准5G配置,隻能支持不到600個終端同時收看普通高清視頻。而廣電制式可以有效解決人群聚集區域的帶寬制約問題,理論上可以實現人群的全覆蓋。顯然,實踐中兩種制式和標准的優勢互補十分重要。5G發展應該是做到兩種標准的融合,融為一體、合二為一。但實踐中出現了重電信標准輕廣電標准的現象,電信制式發展很快,已經有較大規模商用,而廣電制式還處於實驗階段。同時,長期以來廣電領域和電信領域之間的壁壘仍然嚴重,他們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巨大差異必然影響兩個領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影響全國一張網的形成。
因此,應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和整合各行業要素資源,打破廣電領域與電信領域分而治之局面,用深度融合形成5G發展合力,一方面加快推進廣電制式5G由實驗向商用轉化的進程,另一方面推進廣電和電信兩種制式的融合,從而通過兩種制式同步發展、優勢互補奠定5G發展的強勢基礎。
場景化+邊緣雲:消除用戶的距離感
目前,各地的5G推廣方式雖然規劃有重點區域,但仍然呈現平均用力的弊端。如果單純依靠這種方式,一方面,實現較大范圍內信號的暢通無阻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場景集成,用戶幾乎感受不到5G的存在,距離感導致需求側難以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導致規模化用戶需求很難爆發。
因此,應鼓勵和扶持企業調整5G推廣思路,對用戶的復合性需求實現針對性回應,在原有推廣方式基礎上增加場景化+邊緣雲方式,以體育場館等大型群眾性活動場所為切入點,同時建立5G應用示范學校、村庄、社區、廠礦等,打造出規模化、集群式的應用場景。在場景中根據實際需要匹配多種與用戶貼近性強的功能,利用邊緣雲技術達成功能在局部范圍的小循環,避免原有方式中所有功能必須經過核心網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從而快速讓更多的人體驗到5G的真正魅力,實現需求激發對產業的拉動作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多的城市應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加速場景化+邊緣雲方式的應用探索,以最快速讓盡可能多的用戶對5G有較為全面的體驗,用充分的獲得感拉動用戶需求的規模化增長。
(作者為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