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百年“科技”路,四川省科技活動周啟幕

5月21日晚,成都市溫江區光華公園燈光璀璨,2021四川省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暨蓉城科學之夜活動在這裡舉行,開啟了本年度四川省科技活動周序幕。未來7天,百余場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將在全市各個點位陸續上演,為市民帶來一場“科學嘉年華”。
本屆科技活動周定於5月21日至28日在全省范圍內舉行,主會場設在成都,其余市(州)將同步開展系列重大科技活動。
主會場有何亮點?眾多科普活動中有哪些值得打卡?四川在線記者現場打探,為你揭曉。
【有看頭】
1:1殲-31戰機模型現場展覽
成都牌黑白電視機、利用3D打印技術還原的國內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及開通時使用的火車頭、1:1的殲-10戰斗機模型……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因為擁有“科技”和“百年”兩個共同關鍵詞,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和實物的形式,在當晚匯聚到了光華公園中的一條“長廊”裡。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主辦方特別打造了“初心與使命——建黨100周年科技時光印記”的主題展覽,長100米、高3米的展覽通道中,一件件凝聚著科學家心血的科技成果,一個個有著科技印記的展板,展示了10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奮進之路。
為了更加生動的呈現,一些大型的“重量級”展品,直接被搬到了現場,讓前來參觀的市民大飽眼福。
其中,除了有殲-31的1:1戰斗機模型、翼龍無人機1:1模型、原子彈和氫彈模型、核電機組“玲龍一號”和“華龍一號”模型等“國之重器”以外,也有移動新能源除霾車、新型消毒防疫服務工程車、5G智慧車等“科技利器”。
此外,現場還設有“百年科學人生”展覽,集中展示了20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學術泰斗的事跡,廣大市民與青少年能夠了解到科學巨匠的人格魅力,領略科學巔峰和瑰麗景色,激發心中的“科學種子”。
【有耍頭】
5000平米互動體驗區,解鎖“未來科技生活”
打開手機,添加圖片和視頻素材,再拖拽、編輯,很快各種素材完美融合,一個的動畫就生成了……
在光華公園的“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互動體驗區,市民可以利用一款短視頻創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模塊化操作,實現“像PPT一樣做動畫。”
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該體驗區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設有智慧綠道新體驗、科技改變未來生活、碳達峰碳中和、生命健康科普、科普文創產品等五大主題展示區。未來一周 ,市民都可以前去體驗一把,科技賦予的“未來生活”。
比如AR 全息博物館,提供了360度參觀視角,隻需要點擊觸摸屏,通過手指的移動和縮放,將文物作品放大和縮小,便可以清楚瀏覽虛擬陳列作品的各個細節以及歷史介紹。
此外,市民在現場還能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沉浸在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境界中並進行實時交互,以及跟 “胖丁”寵物陪伴機器人互動、近距離觀察“星河號”衛星模型、體驗魔鏡交互展示技術和可視電話崗亭等。
>>>更多驚喜打卡點指南
按照慣例,2021年科技活動周仍然准備了100多場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四川在線記者梳理出部分打點卡。
打卡點一:蓉城科學課堂
本屆科技活動周共設置了36場蓉城科學課堂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開講,匯集高校、企業等多個市級科普基地,主題涵蓋先進技術、生命健康、天文知識、生物保護、防災減災、數字農業、心理健康、海洋知識、食品安全、航天航空等多個領域。
打卡點二:去綠道學習科普知識
去年,科技活動周首次將綠道與科普結合,開辦了持續一周的“綠道科普嘉年華集市”,今年綠道依舊是科技活動周的關鍵詞。
在清水河生態藝術公園,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將開展一場以“廢物再利用 綠色伴我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讓市民了解臍帶血、臍帶、胎盤、脂肪、脫落乳牙等廢棄的醫療組織中所蘊含的干細胞價值。
在成都錦江區花鄉農居綠道,成都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將開啟綠道藝術裝置美育互動科普。現場將用藝術手法創作出一組超現實主義的裝置作品——“熊貓嬉戲竹林”,引發公眾對人與自然環境的思考。
在錦城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將開啟“生物之魅”綠道夜觀活動,在夜間帶領約20組家庭在錦城湖周圍尋找和觀察成都本土蛙類及其他小動物,讓參與者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也將公開招募,讓孩子們認識不一樣的大熊貓和身邊的鳥獸虫木,發現物種間彼此依存的關系,了解人類保護大熊貓的真正意義。
打卡點三:博物館奇妙夜
未來一周,成都多家博物館將持續推出夜游服務,上演“博物館奇妙夜”。
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將開展“博物館奇妙夜——我是標本護理師”活動,征集12名對生物科學、醫學感興趣的小朋友,化身標本護理師,體驗夜間標本護理的工作。拾野自然博物館將開設主題專場活動,通過博物館夜間探秘和夜宿博物館環節,讓參與者體驗不一樣的博物館之旅。(來源:四川在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