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論道·灣區”講壇聚專家學者廣州科技周開講

5月22日上午,作為2021年廣州科技活動周的特色活動,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主辦的“格致論道·灣區”講壇第12期,在越秀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序幕。本期講壇以“時間序曲”為主題,邀請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演講者登台,通過自己的視角,分享建黨百年的科技創新歷程。
本期講壇邀請到來自星載激光測高、兒童血液病、大數據教育、非遺建筑傳承、嶺南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嘉賓,分享他們投身的事業和光芒背后的故事。作為奮戰在科研一線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發光發熱,用熱情譜寫出一首首澎湃的樂章。在兩個小時的演講中,現場觀眾沉醉其中,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黃庚華
做一把可上天入地的激光尺
激光技術很高端,也很接地氣,從超市的條形碼掃描儀,到人工核聚變的點火裝置,都能看到激光技術的身影。看起來不起眼的激光測距技術是如何不斷延伸它的感知能力,在嫦娥工程中為著陸器領路、在高分工程中為地球量身?
“再微弱的光,在時空尺度上集聚至極限也能產生驚人的效果”。來自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黃庚華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始終聚焦星載激光測高技術,研制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空間激光測高裝備,精准助力嫦娥探測器實現月面軟著陸,為月球兩極永夜區域繪制地形圖,日夜不息逐點丈量地球。通過現場的分享,觀眾直觀地了解了航天工程的研發和測試過程,感受到了十五年來相關技術從后發到並跑的奮斗歷程。
李春富
地貧兒童的“脫貧”希望
地中海貧血症是全球分布最廣、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種單基因遺傳病。“易防難治”是地中海貧血的一大特征。雖然隨著婚前基因篩查的推廣,中國地貧患兒出生率總體趨減,但形勢依然嚴峻,尤以廣東和廣西兩省最為嚴重。地中海貧血兒童一旦確診,主要有以下三種治療方式,一種是保守治療,需要患者每月進行輸血和排鐵﹔一種是基因治療,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並沒有廣泛推廣﹔還有一種是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將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運用到地貧,是目前被時間証明的唯一可治愈的方法。”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院長李春富說。他不斷精進和探索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方案,創造性地使用“雙保險雙造血干細胞移植術”,這種互補性移植方案NF-14-TM-CT(半相合父母供髓聯合非親緣臍帶血移植技術)創下了地貧造血干細胞移植治愈率97%的全球最好成績。作為完成過1000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地貧的國內第一人,李春富教授為了“守護地貧兒童”的承諾,正在為地貧移植死亡率趨零做更多不懈的努力。
涂子沛
善數者成:為什麼你要修煉數商?
“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需具備數據思維”。回看人類文明史,人類最重大、最亮眼的變化都發生在最近兩三百年。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被發明,人類文明開始新躍遷,我們稱之為“信息時代”。21世紀的前20年,變化開始加速,我們朝著智能時代邁進。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力量驅動了我們?數據作為一種新的能源,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洞察數據?如何使用數據?用數據思考並採取行動?如何在智能時代獲得競爭性優勢並脫穎而出?大數據專家涂子沛現場說:“每個人都要做數據時代的聰明人 ,修煉數商,是人類社會新階段——智能時代的新要求和新潮流”。他帶領我們一起走進被數據驅動的未來。
蔡凌
走在鄉土上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民族文化,為侗族留下了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傳統建筑對現代生活的不適應,侗族木構建筑在現代化更新過程中,其傳統營造技藝卻在慢慢消逝。如何通過本地匠人的智慧和雙手來保護美麗的侗族村落和他們獨特的建筑文化?廣州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蔡凌開始了她的“建筑活化”之路。
“良好的設計既能傳承傳統,又能適應現代生活。”蔡凌和她的團隊從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與高步村的匠師一起,為高步村的孩子們設計並募集資金建造“高步書屋”,歷時五年建成。“高步書屋”在2019年獲得素有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大獎——世界建筑節公民與社區類項目最佳設計獎。通過這次“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的研究與實踐,蔡凌和她的學生們與那片鄉土上生活的人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我們希望書屋可以讓更多人關注侗寨,關注傳統營造技藝,關注鄉村振興。”通過現場精彩的分享,觀眾也跟著蔡凌一起走進民風淳朴的侗寨,感知民族建筑留下來的寶貴印記。
梁鳳蓮
嶺南文化的傳承創新之路
什麼是嶺南文化?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哪裡?都說食在廣州,美食文化代表了什麼?廣州的城市文化經過了哪些演變?來自廣州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研究員為現場觀眾講述了她眼中的嶺南文化。
作為一名廣州本土文化專家,梁鳳蓮以保護、弘揚嶺南文化為己任,多年來從事與廣州有關的文化研究。在她看來,廣州本土作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我們的作品,從形式上、內容上把嶺南文化傳播出去,搭建南北文化交流之間的橋梁,讓大家更快更深入地了解嶺南文化,融入廣東文化。“我們的使命,就是把有價值的傳統帶到未來。”
自2018年以來,格致論道?灣區講壇邀請超過6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科學家、學者、藝術家登台,已連續三年攜手廣州科技活動周,以其熱點前沿的科學文化內容、生動有趣的講述方式,吸引了大批的忠實觀眾,通過格致論道在網絡的傳播能力,向全球觀眾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文化成果,成為廣州科技活動周的一大特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