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論壇舉行 科普專家共同探討“科普創新之路”

5月23日,2021年廣州科技創新活動周重點活動——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論壇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來自台灣、香港、澳門、北京和廣州的五位科普專家聚首,共同探討“科普創新之路”,分析新時代科學傳播現狀及趨勢,分享和交流各地不同特色的科普理念、經驗和做法。
本次論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廣東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州科普聯盟主辦,以“科普創新與發展”為主題,旨在為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行業工作人員搭建思想交流和友誼情感交流的平台,促進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工作者在更深層面、更寬領域理解科普的本質和意義,探索科普創新與發展思路,豐富科普理論和實踐,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
廣東省科技館研究會理事長、廣東科學中心副主任周震寰出席並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普,社會發展也越來越需要科普。希望通過論壇,大家一起探索科普創新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為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培育科技創新文化,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原香港中文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長杜如虛院士以“當我們談論科學時,我們要談論什麼”為題,結合自身實踐分享科學家如何給公眾做科普。他認為“講”科學,不僅僅是傳播科學知識,還要將科學的源起、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融入到新的形式中,讓科學的真知照亮我們的未來。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周斌教授作題為“加強專業合作,助力科普騰飛”的報告,分享交流了廣州市疾控中心預防接種科普經驗,闡述專業研究和科學普及融合的重要性,專業+科普可以更好地將科學知識傳播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有效實現科普的精准化。
原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陶瓷博物館籌建辦主任張譽騰教授以“科普場館如何科普”為題,分享了現代科學中心的創始人奧本海默“以人為本”的科普思維,如何以觀眾為導向創造“游戲”的氛圍,結合科學與藝術進行系列化展示,以及“誠實”核心價值觀等。他認為科普不僅是理性的工作,也是感性的工作,建議科普工作者要投入感情和熱情。
澳門科學館顧問、珠澳產業型科技館籌備組經理張望以“破局與創新”為題,圍繞二線以下城市科技館建設與發展面臨的實際困難,科技館的本質與使命、功能與服務配置,分析科技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化解決路徑。他呼吁政府支持中小科技館社會化運行,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減少財政投入,加大社會資源利用力度,促進科普產業發展。
今日頭條科學、科普垂類運營負責人耿明作題為“視頻流量風口下,科普內容和作者現狀分析”的主題分享,從視頻流量風口的誕生、視頻的特點、如何提升流量等方面,闡述新媒體為科普行業帶來的新形態,並就如何才能做好科普自媒體、如何獲取粉絲和流量給出了專業的建議。他認為現在是科普人最好的時代,善用新媒體將是科普人未來幾年的探索和熱點之一。
要實現科普創新,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 在互動環節,專家們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杜如虛院士認為,科學是漸進發展的,一開始都是薄的、淺的,后來越來越厚、越來越深。科普創新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科普,將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融入科學傳播過程中。張譽騰認為,科普創新要發揮科學家的作用。科學家不能只是專注於他們想要做的研究,要考慮對社會產生怎樣的作用,引導公眾參與和監督,讓公眾知道科學的發展。張望則認為,科普創新最核心的力量不是社會,而是廣大公眾和科普工作者,要認清形勢,積極行動,大膽改革。耿明認為科普創新需要構建一個好的評價體系,鼓勵科學家做科普,善用各類互聯網平台和流量推送機制。
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論壇是廣州科技活動周的重點活動和品牌項目,旨在推動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交流和合作,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和交流平台。論壇自2016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五屆,今年是第六屆。歷屆講壇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除了現場觀眾,線上視頻直播和回看也深受業內同行和社會公眾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論壇自創辦以來,線上線下的參與人數超過54萬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對推動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交流,提升區域科普能力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科學中心副主任周震寰致辭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作主旨報告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周斌作主旨報告
中國陶瓷博物館籌建辦主任張譽騰作主旨報告
澳門科學館顧問張望作主旨報告
今日頭條科學、科普垂類運營負責人耿明做科普報告
互動交流現場
(來源:全國科技活動周官方網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