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晦澀難懂,但這些前沿科技值得駐足——來全國科技周主場感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魅力

5月23日,2021全國科技周進入第二天。
或許是因為昨晚雨水的突襲,周日清晨的氣溫有些低,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一早就排隊等著入館觀眾的熱情。早上八點半左右,離開館還有半個小時時間,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前沿科技的忠實擁躉
展館入口處,一位爸爸拿著展位圖在對兒子作入場動員:“今年的科技周非常主旋律和高大上,可能一些好玩的東西比去年少,但你更喜歡的前沿科技會非常有看點,一會進去后咱們先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位,那裡展出的前沿科技成果更為震撼。”旁邊活潑的小男孩一句“我要先看‘中國天眼’”並輔以V字手勢,讓周圍等待進場的觀眾不禁莞爾。
受到這對父子對話的鼓動,不少帶著孩子的觀眾緊隨著他們,在進入展區后直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區,展區通道瞬間就人頭攢動。三五成群的觀眾們幾乎都安靜地觀看展板上的介紹,這些大多只是文字圖片的展板配以少量模型的前沿大科技簡介讓大小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展區裡除了工作人員的介紹之外,人群裡發出最多的詞語是“哇”!
先前嚷著要先看“中國天眼”的小朋友,已經圍著“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模型在打圈,東看看西瞅瞅就像是在玩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李博明從小就對科技類的知識感興趣,而剛剛開放的‘中國天眼’作為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更是激發了他的科技自豪感,所以他將今年科技周參觀之行的首站給了‘中國天眼’。”李先生告訴記者,從李博明三歲起,幾乎每年他都會帶孩子從天津過來參與全國科技周的主場活動,而孩子也從最初的重在參與,慢慢培養出對科技的濃厚興趣。“孩子們不一定能看懂這些前沿科技,但父母應該抱帶著孩子來玩的心態多多參與,培養孩子好奇心,進而激發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不同於其他展區強調的炫酷和互動參與,今年科技周“科技自強自立”展區中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位,展示展出了包括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實現首個超越早期計算機能力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星、鐵基高溫趣導研究、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新型類腦計算芯片、“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等,基本上是以文字圖片的展板為主,鮮有炫酷的互動展示,但觀眾對這些曾經和正在引領著世界科技前沿項目的興趣卻有增無減。
大科技也可以很生活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重大前沿科技展示都是枯燥和呆板的,在高溫超導磁浮模型莫比烏斯環展位上,互動體驗的活潑歡快與大科技庄重嚴謹就同時存在。展位上,小巧的高溫超導磁浮演示模型讓內三層外三層的圍觀者大呼“過癮”的同時,萌娃一句弱弱的“為什麼零下196度還被稱為高溫”的疑問又讓所有人陷入沉思。
“這裡說的高溫是相對的溫度,是在液氮的工作溫度零下196攝氏度,也是相對需要更低工作溫度的低溫超導體而言。”展位工作人員解釋道,高溫超導技術可以將火車剔除輪子,然后讓其在軌道上以620公裡的時速懸空飛馳。全球范圍內,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高溫超導技術已處於領先位置,日本的低溫超導磁懸浮在運行之前需要經歷助跑,然后磁力才能讓列車車體懸浮起來。相比之下,我國的高超導磁懸浮技術,不僅使用更方便,成本還低很多。“磁懸浮將是未來軌道交通發展的一個方向,完全可以在高鐵的基礎上做一個延伸,以更高速度運行。”
就在今年的1月份,全球首台磁懸浮列車亮相中國,其時速跟音速相近,而未來它的速度將會提升至每小時1000公裡。當下,公眾越來越關心國家在科技自立自強方向的進展,而這些前沿科技也開始慢慢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技自立自強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繁榮強盛的重要前提。”每年都會“打卡”全國科技周主場活動的楊建國對記者表示,公眾對這些道理越來越有更為充分的認識,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科技周將我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前沿科研成果加以集中展示,無疑將會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技自信力。“能到全國科技周主會場的觀眾,應該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位看看,相信這裡展出的每一項前沿技術都值得您駐足。”(來源:中國科普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