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何種“魔力”令駐華使節想一直住在這個浙江小村

4月15日,湖州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迎來了一批來自遠方的朋友。
行走在平坦開闊的鄉間綠道,環顧四周整潔的民居,或眺望遠處青巒疊翠……來自30余個國家的外國駐華使節等外賓,實地探訪“兩山”理念誕生地,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
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果有一套房子,我願意一直住在余村。”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駐華大使塞利姆·貝洛爾塔亞感慨道,余村讓他相信美麗環境和美麗經濟是可以相向而行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6年前,安吉余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首次作出的這一科學論斷,在實踐中被反復檢驗並不斷發展,已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的綠色窗口。
過度開發換來“黃牌警告”
“三面環山的余村,農田產糧相當有限,為解決溫飽問題,當時的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大山。”安吉縣委黨校副校長樓成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稱,但由於發展模式粗放,引發了諸多生態矛盾。
靠著山體儲存的優質石灰岩,20世紀70年代開始,余村興起礦山經濟。直至90年代,村裡僅4.8平方公裡的土地,已有3個礦山、1個水泥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300多萬元,一度成為安吉縣“首富村”。
然而好景不長。村民俞小平回憶道,當時礦區煙塵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很難呼吸到一口干淨的空氣﹔竹林被粉塵覆蓋,因缺少陽光變得枯黃﹔還有震耳的礦山開炮聲,擾得村民心煩意亂。
過度開發造成的污染,遭到安吉縣母親河西苕溪的“控訴”。
彼時,走上工業強縣之路的安吉,崛起一批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企業,順利摘掉欠發達縣的帽子,卻也造成西苕溪污水堆積,乃至影響到太湖流域。
1998年,國務院開啟太湖治污“零點行動”,安吉縣收到“黃牌警告”,被列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點區域。
“安吉縣痛定思痛,下決心告別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模式,開啟綠色發展的道路。由此,余村相繼關停礦山及相關企業,封山護林。”樓成說。
2001年,安吉確定生態立縣戰略,開展村庄環境整治行動,鼓勵發展休閑旅游業,改賣石頭為賣風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呵護生態贏得“金山銀山”
“當時村委開會討論要把石灰窯關停時,一半以上的村干部都很猶豫,怕接下來的日子難過。”余村原黨支部書記鮑新民回憶道。
隨著余村環保力度加強,試圖進駐的污染項目被一票否決,山野復綠,溪水變清。代價卻是村集體財源萎縮,年收入一下縮至20萬,幾乎半數村民失業。
“由於當時綠水青山的轉化效益還未充分顯現,本想走生態發展之路的余村人遭遇陣痛,徘徊在十字路口。”樓成說,這時,余村的發展迎來了新的轉折點。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赴安吉縣考察,來到了余村。當得知村裡為了還一片綠水青山而關停所有礦區時,習近平稱贊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舉”,並勸勉村民“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學會放棄,要知道選擇,發展有多種多樣,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鮑新民說,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余村鄉村旅游產業蓬勃興盛,2005年至2019年,余村集體經濟收入從91萬元增加到521萬元。
“沿著‘兩山論’指引的道路,安吉縣執著探索‘兩山’轉化的路徑、方法,以‘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及系列后續工程為總抓手,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把安吉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窮縣建設成為聞名遐邇的全國名縣。”樓成說。
黨的十九大已將“兩山”理念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兩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將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的歷史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