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雙創周

張伯禮:中醫藥抗疫,以不變應萬變

2021年08月09日10:25 |
小字號

張伯禮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還記得曾笑稱“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武漢了”的張伯禮院士嗎?迎戰新冠,他曾逆向而行。在出征武漢的飛機上,張伯禮填詞道:“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

這一次,依舊帶著對中醫藥的那份底氣和信心,在5月27日舉辦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六期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通過視頻連線作了“弘揚抗疫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的主題分享,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現狀、中醫藥治療經驗及對中醫藥發展促進作用等問題做了解讀。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拐點還沒有出現,仍然在大流行中,還沒有迎來曙光。”張伯禮建議大家積極接種疫苗。“國產疫苗技術成熟安全性強,大家可以放心接種。”

視頻演講中,張伯禮結合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運用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從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人民群眾積極支持以及廣大醫務工作者展現的舍生忘死的精神出發,總結了中醫藥防疫抗疫作出的貢獻,系統闡述了偉大的抗疫精神、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戰“疫”功不可沒

我國至少有3000年以上文字記載的疫病歷史,《史記》 記載的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止,共記錄了疫病防控500余次。

中醫對於疫病的認識,在防治疫病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總結出一批有效的藥物。

針對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張伯禮認為,中醫藥在戰“疫”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嚴格集中隔離,普遍服用中藥,有效阻斷了疫情擴展和蔓延﹔二是中藥進方艙,治輕症/普通型患者,包括用湯劑、按摩、耳穴壓、太極拳等等,控制了轉重率,效果顯著﹔三是對於重症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四是在恢復期,採用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

“中藥有效降低了由輕轉重的病例,沒有重就沒有死亡。因此,在方艙裡面的治療是這次抗擊疫情取得勝利的關鍵。”張伯禮回憶說,“早在去年3月,我們在武漢相繼建立了兩家康復門診和醫務人員康復平台,並編著了國內第一份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后期我多次去往武漢抓康復,目前看新冠后遺症發生嚴重程度明顯低於國外的報道,絕大多數患者后遺症較輕且多已康復。”

此外,他們開展了臨床研究,早在2月中旬,就首次總結發表了中醫藥對新冠肺炎臨床療效的特點和規律,即縮短症狀、住院和轉陰時間,提高了CT影像和治愈率,降低了病情轉重和死亡率,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中醫藥的可及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這也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他認為中醫藥的可及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們在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收獲了什麼?張伯禮認為有三點。

一是基本經驗。隔離四類人,漫灌中藥湯,方艙治療控制轉重率,重症輔助治療,也能力挽狂瀾,恢復期促康復,能夠減少后遺症。二是促進中醫發展。促進了中醫藥理論發展,創新提出濕毒疫理論,濕毒為核心,兼夾發病的臨床特點﹔闡釋清楚中醫藥作用機制,是調節免疫功能,抑制炎性風暴﹔科技助力中藥老藥新用以及新藥研發﹔創新中醫藥疫情救治組織模式。三是啟迪未來。高度重視中醫藥的可及性,建立中醫藥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制﹔傳承創新,推動中醫疫病學科發展,健全新藥審批機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

張伯禮建議將中醫藥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中西醫並重參與傳染病防控﹔完善中西醫協作機制,確保中醫第一時間了解疫情、全程參與,整建制承包定點醫院,按照中醫理論診治。(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石溪、梅藝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