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雙創周

大國創新活力從何而來?科體改革給出答案——五年來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發展紀實

2021年08月06日16:2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五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總書記囑托,愛國求實、迎難而上,不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創造輝煌業績。本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回顧這五年科技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和成效,進一步堅定創新自信,匯聚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磅礡力量。

我國將在國家重大研發任務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帥”機制!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1年首批啟動的重點專項中,若干專項設立了揭榜挂帥榜單任務。不設門檻、充分賦權、壓實責任、限時攻關,意在通過改革大幅提高國家科技計劃整體創新績效。

深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邁出的新步伐,只是我國在科技體制領域銳意改革的一個縮影。

“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這五年,從全國“科技三會”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科技體制改革勇挑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通過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對多年制約創新的老難題動真刀,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這五年,科技體制改革不負眾望、向縱深推進,我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策設計和改革方案,強化放權、減負、激勵,成果轉化、資源開放共享等初步實現改革目標,科研人員獲得感和積極性顯著增強。

這五年,我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和學術生態,“破四唯”在重點領域全面展開,人才評價不“唯論文”、不看“帽子”,加快建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布局頂層設計 改革向縱深推進

“‘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在全國兩會前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科技體制和治理改革更加深化,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形成了科技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力支撐的局面。

重點領域科技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創新創業“新生態”漸已成型。而這一切,還得從科技體制機制的主動破圈說起。

時間倒回至2014年,這一年科技體制改革重拳頻出,改革政策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直面科技資源分散、重復、低效的老難題,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明確,我國將分散在各部門近百項科技計劃優化整合為5大類,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

此次改革首次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項目,轉而抓戰略、抓規劃、抓布局、抓監督,將項目管理交由專業機構負責,強化了資源統籌和戰略聚焦。

時間來到2015年,為業界熟知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出爐,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十方面143項改革任務。值得注意的是,這張科技體制改革的“施工圖”以台賬形式,明確提出了每一項改革任務的具體成果、牽頭部門和完成時限。

而今,五年期已到,改革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在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王志剛給出了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143項任務全面完成。同時,一些改革舉措已成為國家的法律、政策,在全社會如何推動創新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識。

放權減負激勵 持續優化創新環境

2016年,同樣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值得紀念的一年。

“科技三會”召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吹響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集結號。

中辦國辦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從經費比重、開支范圍、科目設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鬆綁+激勵”的措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備受各界關注的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此后的改革也亮出了直擊痛點的硬核舉措。比如,簡化預算編制,提高間接費用比例,加大人員績效激勵力度﹔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經費更好為“人的創造性”服務,等等。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成為科技體制改革一以貫之的重要著力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5年的376萬人年增長到2019年的480萬人年,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速涌現。

五年來,我國出台一系列硬招實招,不斷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成就感。

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全面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不少於50%獎勵科研人員等措施,2019年300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獲得的現金和股權獎勵達到53.1億元。

聚焦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科研人員反映突出的問題,實施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科研人員獲得感在各項簡政放權舉措中名列前茅。

出台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導向的硬措施,“破四唯”在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全面展開,改革完善院士制度……

在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的同時,我國還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和公開曝光,推動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

43個部門建立了聯合懲戒機制,建成覆蓋全國的科研誠信信息系統﹔科技部第19號令《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明確將“打招呼”“走關系”等請托行為列入違規行為,之后,針對評審請托行為亮出了更具體、明晰的剛性處理措施。

出實招見實效 完善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

五年來,我國實現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五年來,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科技成果彰顯了改革帶來的創新活力:量子信息等科學前沿領域斬獲重大成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之重器建成運行,載人航天、移動通信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

然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直面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們還要以更深層次改革破解束縛創新的難點、堵點,讓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王志剛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存在短板,有些改革舉措落實還不到位,整體創新效率需要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王志剛在兩會部長通道上透露,要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個重點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如何構建更加有效的新型舉國體制,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務組織者的作用等。

與此同時,以科研評價為抓手,持續推進已經進行的各項改革,包括給科研人員減負、營造良好生態、良好作風學風,以及如何能夠使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形成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強大科技支撐。

(責編:石溪、梅藝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