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竟有這麼多種機器人!這些你都見過嗎?

近日,第26屆中國國際口腔設備材料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在北京開幕。會上,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石鎮山表示,手術機器人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型醫療裝備,屬於人工智能領域難度極高、備受矚目的領域。不過,目前已有許多機器人早已走進醫院,為患者服務,醫院裡的這些機器人你都認識嗎?
1、智能導診機器人
以前人們到醫院,難免有些暈頭轉向,會去和導診台的工作人員咨詢,后來人們逐漸熟悉使用電子查詢機進行查詢,現在,智能導診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可以讓查詢變得更加簡單便捷。
智能導診機器人可以直接與患者對話,比觸控式的電子自助查詢機更方便、使用門檻更低。到醫院就診的人們情況不同、問題不同,電子查詢機遇到超出預設的問題,可能一直無法回答,但智能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可以讓它們通過積累數據、更新數據,來解答遇到的各種新問題。
2、自主轉移機器人
自主轉移機器人最初應用於工業行業。為了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自主轉移機器人走進醫院,它們可以向不同目的地運送藥品和醫學樣本,也相應減少了部分夜班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自主轉移機器人應用了雷達技術,帶有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攝像頭及語音功能。如果行進路線上有人,它會及時出聲提醒。它還具有搭乘電梯的能力,可以去到不同樓層進行運送,而當即將沒電時,它還會自動回到充電站充電。
3、骨科機器人
骨科手術風險較高,主要是因為手術位置較深,並且非常靠近血管和神經。骨科機器人的精准性使骨科手術的安全系數大大提高。在骨科機器人輔助的手術中,患者的組織損傷小、手術切口小。醫生隻需在計算機導航系統屏幕上設計好釘道,機器人通過計算機精准定位,用機械臂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醫生就可以輕鬆完成螺釘的精准、安全植入。
4、康復機器人
相比於康復師,康復機器人在手法和力度上更為精准、效率上也更高,可以將患者的康復療程縮短,並降低治療的費用。康復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既為患者帶來了福音,也為康復師創造了便利。另外,康復機器人可以掌握力量的大小,在幫助患者康復的同時給予安全保護,最后還會為患者做配合度的打分。
5、醫療“阿爾法狗”
和人類相比,醫療“阿爾法狗”在速度上幾乎處於完勝的地位。以看一張肺部CT片為例,醫生較少用時為十幾分鐘、較多用時為半小時,而醫療“阿爾法狗”卻隻需要5秒鐘左右。對於非常微小的病灶,比如3毫米以內的病灶,普通醫生很容易忽略,而醫療“阿爾法狗”卻可以做到精確識別,提高了病情診斷的准確性。醫療“阿爾法狗”的閱片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目前為止閱片能力已接近一位主治醫師,且速度更快,平均隻需5秒鐘就可以讀取一張CT片,並且出具完整的診斷結果。
6、達芬奇機器人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醫生控制台、床旁機械臂手術系統和3D成像系統。目前,該系統已廣泛應用於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等微創領域。手術過程中,外科醫生會坐在控制台前,通過使用手動控制器和一組腳踏板來控制手術器械和內窺鏡的所有運動。
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福建省立醫院供圖
7、口服“膠囊”機器人
膠囊機器人可以查胃病,還可以拍照傳圖。隻需要幫助患者穿上能夠接收信號的腰帶,並服下一顆“膠囊”機器人——不用害怕,它的長度僅為2cm、直徑僅為1cm。15分鐘后,患者就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地完成了一場胃鏡檢查。
享受便利的不僅是病患,還有醫生。醫生隻需要使用兩個操縱杆,就可以通過磁控裝置控制機器人在患者胃部游走,不放過每個角落,收集到全面的數據。此外,醫生還能在患者腸道排空的過程中,實時觀察到小腸的情況。
醫學機器人的出現是醫療行業革命性的創新,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機器人進入醫院,幫助醫務工作者們更好地提供服務。
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