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新一代載人飛船自述:人類的“終極三問”難不倒我

2020年05月20日08:3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未來這款航天員的新“座駕”,將成為中國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那麼,這款新飛船以及這次試驗,到底有啥意義?今天讓它自己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新一代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家族的一名新成員。

5月5日傍晚,我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先行一步進入太空,開展高速再入返回、控制、回收等關鍵技術試驗驗証,為未來我的到來打了個前站。

你們或許聽過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他們相比,我確實是個新面孔,但相信以后我們還會有更多機會見面的。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是人類的“終極三問”,卻難不倒我,因為有一群聰明的設計人員已經替我想得明明白白了——

新一代載人飛船,顧名思義,就是全面升級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這次亮相的是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就是我的“試驗版”,還不是最終的“定型版”,主要是對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証。后續飛船會不斷改進,所以未來的我一定更完美。

提起中國的載人飛船,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我的老大哥神舟飛船了。自1992年立項研制以來,神舟飛船已經成功完成了15次飛行試驗,先后將11名航天員順利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可謂功勛卓著,是我學習的榜樣。

你可能要問,既然有成熟的神舟飛船,為什麼還需要我呢?

這是因為,當中國航天人將目光投向月球和更遙遠的深空后,神舟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這兩款載人航天器,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更宏大的夢想了。

相比神舟飛船,我可以飛得更遠——近,可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遠,能完成38萬公裡外的載人登月,甚至去更遙遠的星球探險。

相比天舟飛船,我能夠從近地空間站下行運輸貨物,有著二者兼具的“載人+載物”的強大本領。

當然,我們之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就像馬路上既有貨車,又有客車,還有客貨兩用車一樣,我們的存在豐富了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選擇,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個性化選擇。同時,我有著重復使用的優點,可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

所以,如果說“老大哥”神舟飛船,解決的是航天員順利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面的難題,那麼我解決的是如何更安全、更舒適、更智能、更經濟地進入太空,開展更遠的深空探測的難題。

對我們飛船家族來說,顏值就意味著實力。我有著流暢的倒錐型鈍頭體氣動外形。相比神舟飛船的鐘型,倒錐型空氣升阻比更大,能讓我在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時,依靠空氣阻力減速,更加平穩、精准地落地。

從個頭來看,我身高近9米,腰圍約4.5米,體重超過20噸。跟“三座”的神舟飛船相比,我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以一次運送六七名航天員。

和神舟飛船三艙結構不同,我是兩艙構成的:返回艙,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員生活居住的地方﹔服務艙提供我的動力和能源。

以前,航天員的生活工作需要在兩個小艙之間往返,而我的返回艙空間更大,未來裡面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做“隔間”,打造工作區、娛樂區、餐飲區,以及衛生區,為航天員提供更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

對了,我的返回艙可是穿了兩件“衣服”:“內衣”用新型金屬材料做成,相當於牆壁的作用,圍出了航天員的駕駛室,密封性好、艙內視野遮擋少﹔“外套”則是由耐燒蝕的新型輕質防熱材料打造而成,與神舟飛船的“外套”相比,重量降低了30%,防熱效率更高,而且首次採用可拆卸更換設計,將有效提高可重復使用率。

另外,我的頭上還有一頂漂亮的“帽子”,可以保護脆弱而嬌貴的對接機構,這是航天工程師們用防熱材料為我設計的。和其他飛行器對接時,可以把“帽子”摘掉露出對接機構,等返回地球時再把“帽子”戴上,保護裡面的設備不被燒壞,實現重復使用。

5月5日傍晚,我的“試驗版”搭乘同樣是第一次亮相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順利來到了預先設定好的軌道。在和火箭兄弟不舍告別后,試驗船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旅行,完成了后續的使命。

在太空的兩天多,試驗船進行了7次自主軌道控制,把自己抬升到遠地點8000公裡左右的大橢圓軌道,時間緊、動作密集,全靠“大腦”GNC系統(飛船的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簡稱)應對。

前面已經介紹過我的新“衣服”,這是它的第一次亮相,它能夠承受住再入返回過程中最高2000多度的高溫燒蝕,守護了返回艙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在返回階段,試驗船的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沖技術,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

在整個過程中,寶貴的數據都保存在試驗船的“黑匣子”中,為后繼型號研制優化提供重要參考。這也是我的“試驗款”此次飛行的最大收獲。

其實,早在2016年,“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已經利用長征七號首飛的機會,成功驗証返回艙的氣動外形等關鍵技術。這次我的“試驗版”更進一步,對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更多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証。

有專家評價說:“這次飛行試驗的成功可實現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為我國載人登月飛船奠定堅實的基礎,開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這讓我覺得使命重大。我也將不負眾望,在這次試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接過接力棒,讓中國人探索深空的腳步走得更穩健。

聽我嘮叨了這麼多,會不會有一種“我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錯覺?

設計人員有過一段描述非常打動我,他們說:“未來的航天是平民大眾的航天,未來也許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太空旅行。”

他們甚至想過,要讓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能夠直接在飛船上充電、上網,用起來就像在地面上的家裡一樣便捷舒適。聽起來就讓人激動,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代振瑩 邱晨輝

(責編:李慧博、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