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代表履職”系列報道之九:
張伯禮:古稀之年逆行武漢 把“膽”留在江城

“疫情來了,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必須要沖上前去。治病救人是職責所在,我只是干了我應該干的事。”談到在武漢戰疫的82個日夜,已過古稀之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院士這樣說道。
張伯禮是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2020年1月27日,農歷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導防疫工作的張伯禮被急召飛赴武漢參與“武漢保衛戰”。
武漢戰疫期間,張伯禮大力推進中醫藥全面介入新冠肺炎輕症、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方法,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救治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在張伯禮申請下建立的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在26天的運營中,創造了零轉重、零復陽、零投訴的“三個零”記錄。
張伯禮院士。
“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了這裡”
“那會兒對病毒還不太熟悉,不了解當地情況,心裡沒底,是有幾分忐忑的。”張伯禮坦言,最開始的一段時間比較困難。初到武漢,醫院擁擠不堪,一床難求的情況比張伯禮預想的要嚴重得多。
“這種狀況會大大增加感染幾率,加速病毒的傳播。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嚴格排查,進行條格化管理,三天內把各個醫院裡病人和居家隔離人員的病情摸清並進行了嚴格隔離。”在張伯禮的建議下,患者被分類分層管理,將確診的、發熱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隔離開,短短幾天,情況得到了有效緩解。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就是要提出指導性意見,協調各個隊伍,協調科研和臨床。作為醫生,醫病救命是本職,這都是應該做的。”說到貢獻,張伯禮表示他個人談不上“英雄”這兩個字。“全國的志願者,他們都是自發自願的。特別有些志願者自掏油錢,用自己的車接送醫務人員,運送醫療物資,把藥及時分發到各區縣,一直堅持了幾個月。我覺得他們才是英雄,應該向他們學習。”
2月16日,張伯禮因高負荷工作導致膽囊炎發作,張伯禮希望保守治療,“武漢抗疫的關鍵時期,還有那麼多人等著救治。”但主治醫師要求他必須立即手術,有關領導也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手術中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有些組織已經發生壞疽。
張伯禮在手術后說,“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了這裡。”術后沒過兩天他就又沖到了第一線。武漢市民因此給他取了“武膽英雄”的稱號,認為他就是武漢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膽量”。
“在武漢的日子裡,3月19日我是最開心的,因為那天是武漢首次通報新增病例零增長的日子。”張伯禮笑著說。
“期待能夠在更多綜合性醫院見到中醫藥的身影”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反映民情民意,為老百姓多辦實事是張伯禮對自己一以貫之的要求。疫情期間,他也不忘代表職責。張伯禮表示,他今年上會的議題都具有針對性:通過總結疫情中的不足和教訓,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讓中醫藥的發展為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多增加一份保障。“對傳染病防治法、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的相關法規,我提出了一些修訂和完善的建議和意見,希望能使我們國家在這些領域能夠做得更好。”他說。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在降低轉重率,特別是在早期輕症和普通型患者的治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張伯禮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時,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就被驗証可以有效抗擊冠狀病毒。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西醫循環與呼吸等支持下,中醫藥在穩定患者血氧飽和度、控制肺炎進展、抑制炎症因子風暴及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效果。臨床觀察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轉重率明顯低於西醫治療轉重率。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體現出了中西醫結合救治的顯著優勢。因此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體系當中應該有更加重要的位置,總結出來的經驗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推廣應用。”張伯禮有幾分激動地說道,“期待中醫藥不僅僅出現在中醫院,在其他的醫院和科室裡面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