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疫情期間孩子“想上學”?需警惕居家限制對兒童心理的不良影響

2020年03月10日08: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大約有2.2億兒童青少年,包含1.8億中小學生以及4700萬幼兒園兒童,因為疫情延遲開學,改為居家學習。雖然孩子們平時都期待著放假,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特殊“長假”,許多孩子卻提出想去學校上學。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李雪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孩子“想去上學”背后,有著更為深層的心理原因,家長需要及時了解,有針對性地應對。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3月3日在線發表的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軍教授團隊的文章《降低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也指出,由於疫情無法上學而長期居家,可能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文章稱,假期延長,對疫情的擔心,沮喪無聊,信息不完全,缺乏與同學、朋友和老師的面對面接觸,缺少個人空間,以及家庭經濟損失等一系列應激情況,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產生顯著和持續的影響。

疫情期間,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方式變化和心理壓力相互作用,可能會加劇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損害,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已有研究發現,因為疫情被隔離的兒童創傷后應激得分是未隔離兒童的4倍。

在李雪看來,孩子“想去上學”的要求背后,可能有三種心理原因:首先是感覺失去同伴的假期索然無味。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隔離”出來的“假期”和普通的寒假截然不同。面對肆虐的病毒,孩子也容易緊張焦慮,加上長期居家不能外出,不能和伙伴們一起玩,“假期”就變得索然無味。同伴關系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必需,和同學的交流交往也是他們快樂的重要源泉。孩子們會提出去學校上學,其實是渴望獲得和同伴在一起的快樂。

其次,因為在家被迫學習而不願繼續放假。李雪說,放假期間“停課不停學”本來是好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卻希望利用這個假期讓孩子“超前學”“多學習”,使得孩子們的“假期”被各種網課、各種特長學習佔據……如果孩子們願意學習、主動學習,超長的假期確實是孩子查漏補缺或者學習自己感興趣內容的好機會。但是如果孩子們只是在家長的要求下被動學習,甚至超負荷學習,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會出現孩子們不願在家繼續放假,而要求去上學的情況。

第三,不良的親子溝通在假期升級。李雪說,很多孩子提出想去上學,其實和親子溝通不良有關。在目前孩子居家學習、家長居家辦公的情況下,家人間親密的交流增加了,同時,彼此間的矛盾和沖突也越發突出了,尤其是親子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的家庭,更是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因此有些孩子可能更會厭倦居家的生活,希望能夠早日上學。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學習如何更好地進行親子溝通,如何調整家庭的養育方式就變得十分重要。

針對以上三個原因,李雪為家長們開出了“藥方”。

李雪建議,首先可以通過QQ、微信等社交媒體幫助孩子和同伴建立聯系,通過網絡讓孩子們定期在線上聚會,讓孩子在居家的日子裡依然能享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其次,家長們也要反思自己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安排和規劃是否合理,要給孩子更多主動選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夠提高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家長們可以充分利用好這個特殊的假期,學習與孩子溝通,調整好親子關系,讓家庭關系變得親密,讓親子溝通變得順暢。健康的親子關系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江帆教授團隊文章認為,家長是兒童居家限制時最親近也是最好的支持者,兒童可以從家長那裡獲得最好的幫助。家長保持與兒童密切、開放的溝通交流,是識別兒童身心健康問題並為長時間居家限制的孩子提供心理安撫支持的關鍵。家長自身也應該為兒童樹立健康居家生活好榜樣。家長良好的養育方式在居家限制期間變得尤為重要。

除了督促孩子的表現和行為,父母還需要尊重孩子的認同感和需求,幫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疫情期間,兒童會接受大量疫情相關信息,家長應該以正確的方式與兒童直接交流疫情,有助於兒童青少年緩解焦慮,避免恐慌。另一方面,居家限制可能反而成為加強親子交流的良好機會,可以通過讓兒童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良好的養育方式可以加強家庭紐帶,使兒童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慧博、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