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溪)
懷孕后不能用吹風機、必須穿防輻射服﹔吃東西要參照“食物相克表”、三伏天也得喝熱水……父母用上了智能手機,各種推送的“養生常識”也隨之迅速流傳,被老人們奉為圭臬。不僅如此,爸媽還常動動手指將這些內容也發送給子女“學習”,甚至熱衷當面“視察指導”。面對父母的關心,你是否有耐心對他們進行“科普”,抑或是被“反科普”?
動機
不想和老媽起沖突,避免讓老爸買假藥
這兩年,老媽手機玩得越來越溜,朋友圈的內容也愈發豐富。以往對於她公開轉發的《身上一個穴,趕走7種病》、《大驚!生吃醬油致癌》……周琦從沒有興趣點開看,老媽也沒追在身后意欲“指導”,母女間一直相安無事。
幾個月前,周琦懷孕了。這下可好,老媽的教誨突然猛增,且均為點對點推送,想無視都沒辦法。“各種囑咐我微波爐輻射大,吹風機會致畸。平時要穿防輻射衣,還特意把表姐幾年前懷孕時買的那件‘圍裙’要了來給我。”
剛發現懷孕時,周琦還處在“懵”的狀態,加之孕早期確實要小心,對老媽言聽計從了幾天。待心情平復下來,她開始多方搜索求証,發現“吹風機致畸”的說法源於吹風機內使用石棉層隔熱,若吸入石棉顆粒可能會致畸。然而現在都是陶瓷隔熱,石棉至少是20年前的技術了。包括微波爐在內的日常家電,輻射量也都沒有危害。至於想要防輻射,那得從頭遮到腳,輻射衣還得像鋼板那麼厚,否則不過是個心理安慰罷了。
反正老媽不在身邊,周琦對這些說法便也置之一笑。漸漸入夏,發送過來的“指示”開始往飲食方面靠攏。比如“骨頭湯有營養要常喝”、“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逼出體內寒氣”……這回周琦試著解釋了幾句,說骨頭湯熱量高又不補鈣,還不如直接吃肉,排寒氣的說法也過於夸張。“我媽看我居然提反對意見,一下就急了,說怎麼這麼不聽話!”周琦坦言,本來沒想較真,跟以前一樣應付過去得了。結果看老媽這個反應,突然覺得必須開始科普。“現在還好,等我月份大了,她早晚得來啊。觀念不一致,以后坐月子、照顧孩子……還不得天天吵架!”
在安楊看來,老一輩判斷真假的標准讓人難以理解。總囑咐孩子“別讓人騙了”,可無論是現實中的騙局,還是網絡上的謠言,他們卻屢屢中招。“普遍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安楊回憶,最開始用智能手機時,老爸只是相信一些“誰誰誰的幾個情人”這種名人軼事。“我覺得無所謂,就是看個樂。”后來是各種養生信息,他也沒太在意。隻有老人主動提到一些錯誤信息,安楊才會糾正幾句。
2014年底的一天,安楊在老爸家發現了一個保健品的盒子。追問之下,老人不好意思地承認,是在網上看到廣告,和幾個鄰居一起“團購”的,已經吃過兩盒了。保健品並不算貴,卻是個“三無產品”,正屬於“包治百病”的那一類。直到這時,安楊才覺得,自己的“辟謠”工作必須得加強了。
措施
嚴密監控、以“謠”攻謠、引經據典、求助機構
針對老人進行科普,安楊分為幾個階段。起初秉持“逐個擊破不如統一綱領”的指導思想,他讓老爸買什麼都跟他說一聲,請當醫生的同學把把關。此外,安楊開始嚴密監控父母的朋友圈,隻要覺得轉發信息不靠譜,就會在下面評論“這是謠言”,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評論七八回。
評論多了,安楊發現父母的朋友圈越發越少。他以為自己的辟謠工作產生了效果,可老人反而責備他,“總是在朋友圈評論這是謠言,那是謠言,讓親戚看到多不好。”
“實際上他們還是信,只是不想讓我看到,干脆不發了。我爸更狠,學會了微信分組,把我屏蔽了。”沒辦法,安楊隻好主動出擊。每次看到新謠言,他都先發給父母,然后講解這些謠言的問題出在何處。“比如說小番茄是轉基因,我就給他們科普什麼是轉基因,安不安全,生活中哪些食品是轉基因等。”
一年多的科普后,網上最常見的謠言幾乎都被安楊講解了一遍。但如此辟謠也有難處,謠言層出不窮,種類千奇百怪,並非所有問題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安楊再次轉變戰術,干脆告訴老人所有朋友圈上的信息都別信。“我說微信這麼多謠言就是為了讓你們看,好讓你們手機中毒,或是賣廣告。”
雖然自己的一概而論某種意義上也是“謠言”,但安楊發現老人們很買賬,如今很少聽他們再提網絡謠言了。“這麼辟謠還有個副產品,老人刷朋友圈的時間少了,抱怨眼睛酸的時候也少了。總歸對老人有好處,我也造謠一回吧。”
對於給老媽辟謠,周琦也逐漸有了心得。前段時間老媽發來一份食物相克表,正巧,周琦剛看過這方面的科學討論。她耐心解釋,所謂食物相克早在幾十年前就有專家做過多次實驗,証明沒有充足科學依據。她還把相關報道找出來發給媽媽看,過了半天,老媽回一句,“真不知道該信什麼了。”
“這是老媽在動搖啊!”周琦暗自叫好。同時也意識到,給老人辟謠不能光說一句“你錯了”,還要引經據典給出權威來源。“父母年紀不是特別大,不至於‘冥頑不靈’,傳謠只是因為懶得求証,又擔心是真的。如果替他們搜索查詢,發過去的內容還是能接受的。”
此外,周琦還推薦老媽關注了一些經過自己“審查”的公眾號,並指導她分辨不靠譜信息。“比如那種五顏六色閃來閃去的字體,大量的動圖……”老媽有個好姐妹,周琦也加了這位阿姨的微信,經常看她轉發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過段時間再點,將近一半的文章都因“被多人投訴”等理由變成空白了。“讓老媽去她朋友圈翻看一下,慢慢對於謠言會起什麼類型的標題就有概念了,這可是不容辯駁的實証啊。”
若效果還是不夠,求助專業機構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六月初,周琦一位朋友生了孩子,母親來照料時諸多沖突。后來朋友干脆給老媽報了個育兒學習班,幾次課后果然有變化。“我媽之前也跟我說,幾位老姐妹告訴她專門有給奶奶姥姥上課的育兒班。她還念叨著,‘以前都給孩子把尿,現在不讓把了,真是不一樣了。’我說的她未必信,醫生說她肯定聽。”
爭論
寶寶的屁股真“紅了” 小兩口也慌了神兒
與安楊和周琦的單方面灌輸相比,鄧卿與母親的“科普之戰”,可謂有來有往,互有勝負。
去年,鄧卿的兒子出世,母親從老家趕來幫忙。自詡“帶大7個孩子”的母親,對自己的育兒能力頗為自信。然而沒出月子,兩代人的觀念沖突就開始上演。
鄧卿在月子裡過於“隨便”的生活習慣讓母親不滿,新生寶寶的輕薄衣被更是入不了她的眼。“礙於我老公的面子,我媽不說什麼,但隻要我倆走開一會兒,她就偷偷給孩子加衣服。”盡管多次解釋新生兒並不需要過厚的衣被包裹,但母親的“老思想”根深蒂固,鄧卿也無可奈何。
月子剛出,是否要給孩子注射疫苗又成了家裡爭論的話題。不要說選擇性注射的二類疫苗,就連一類疫苗,母親都不想讓孩子注射,還拿新聞中的“毒疫苗”作為例子。“我也沒什麼好辦法,就說不打疫苗以后寶寶不能上幼兒園,小學也不收。就這樣,我媽還嘟囔,說就你們北京事兒多。其實我老家一樣打啊,她選擇性忽視。”
還是鄧卿的老公比較有辦法,他跟丈母娘舉例說大街上腿瘸的少了,就因為大家都打了疫苗。被女婿勸服的老人終於接受了孩子要定期打疫苗的建議,可沒過多久,在孩子用尿布還是紙尿褲的問題上,鄧卿和老人又開始了歷時數月的對抗。隻不過,這次敗下陣的竟是鄧卿。
為了讓母親接受紙尿褲,鄧卿試了網上傳授的各種招數,包括給母親演示“紙尿褲倒水后仍能保持干爽”的實驗,而母親永遠隻有一句話,“寶寶屁股紅了可不好弄。”老人甚至表態,尿布一濕就換,換洗工作全都自己一個人負責。
對於母親的頑固,鄧卿嗤之以鼻,然而現實頗為“殘酷”——紙尿褲之爭快要獲勝時,寶寶的屁股真的“紅了”。從沒見過這種情況的小兩口也慌了神兒,外加聽說同事的寶寶紅屁股導致潰瘍的消息,兩人不得不聽從“老一輩”的建議。“現在我們是紙尿褲和尿布都用,以紙尿褲為主,但我媽就美得不行。”
“老人幫忙帶孩子不容易,我們也盡量順著她,隻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跟母親斗爭了小一年,鄧卿如今也想開了。“當然我們也不會輕易讓步,已經准備開始給我媽灌輸孩子不穿開襠褲的觀念了。”(魏婧 吳楠)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