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7月17日電 按照科學界的普遍看法,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當時的具體情形依然是個謎。日本一項最新研究描述了恐龍滅絕時地球氣候變化的詳細情況。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了直徑達180公裡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地質學家隨后在海地等地的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可能是由撞擊事件帶來的特殊岩石及物質。科學界認為,一顆小行星可能在約66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
日本東北大學發表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和日本氣象廳合作,研究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及海地等地的海底沉積物。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沉積物和計算氣候模型發現:約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尤卡坦半島地下大量的有機物燃燒,釋放出大量煙塵。數年內,大量煙塵遍布地球同溫層,導致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大大減少。
然而,此前的觀點一般認為,恐龍滅絕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全球變冷。但這項研究發現,當時低緯度地區的氣溫依然適合恐龍生存,隻不過降水量大為減少,陸地植物大量枯死,從而導致連鎖性的食物滅絕,恐龍也最終滅絕。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記者華義)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