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是敵是友? 從電磁波"影響兒童認知"說起

2016年07月18日10:5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影響兒童認知,電磁波又被“黑”了嗎

近日,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公布了一份調查,稱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的傷害大於成人,過度接觸無線電磁波可能對兒童認知力產生不利影響。

對電磁波輻射污染,我們並不陌生,但它會危及認知功能的說法卻鮮有耳聞。事實真的如此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科技日報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為您一探究竟。

電磁波會影響認知嗎?

相比成人,兒童的各方面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在“遁於無形”的電磁波面前,他們會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呢?

一般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然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氣候變化影響中心研究員楊新興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實際上,所謂‘心理活動’主要是指人的思維活動。在一般情況下,電磁輻射不會影響人的思維活動。”記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也並未發現有關電磁波影響認知的中文論述。

楊新興指出,有研究表明電磁波會對兒童大腦產生一定影響。電磁波進入人腦,作用於植物性神經,就會破壞生理機制的平衡。如果大腦受到有害物質的影響,孩子的頭腦就變得不靈活。

那麼,電磁波是如何影響兒童大腦的呢?楊新興給記者提供的資料指出,電磁波會直接作用於腦的中樞——間腦。間腦由視丘和視丘下部構成,視丘是腦內所有神經的匯集地,視丘下部則是植物性神經的中樞,與左腦關系密切並控制著大腦的意識。電磁波一旦破壞了有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視丘和視丘下部,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就無法正常運轉。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報告証實了電磁波的“威力”。據媒體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北卡羅來那州綜合實驗系統公司研究了4種移動電話輻射在多種動物身上的影響。結果表明,移動電話產生的電磁波輻射,會導致動物細胞的染色體受損。美國健康基金會從流行病學方面對大批移動電話用戶的患病類型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經常使用移動電話的人患神經細胞癌的比例比不使用者高出3倍。

電磁波,到底是敵還是友?

談了這麼多電磁波的危害,再四下看看我們周圍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會不會心生莫名的恐懼感?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存空間裡,電磁輻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自然界裡的電磁波是本底輻射,還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呢。”楊新興說。

嗯,你沒聽錯,電磁波也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

楊新興向記者介紹,環境中的電磁波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產生的,稱為自然源﹔另一類來自人類活動產生的,稱為人為源。自然界產生的電磁輻射,又稱為環境電磁波的本底輻射。本底輻射對人類生存環境,無不良影響。“陽光也是一種電磁輻射,億萬年來我們正是依靠陽光的照射才生存到現在。”

但是,另外一類電磁輻射源所發射的電磁波,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把這一類電磁輻射源,稱為電磁波輻射污染源。

那麼,電磁波污染源都有哪些呢?

資料顯示,環境中的電磁波輻射污染源包括人類發明、制造和使用的能夠產生和輻射電磁波的一切電子儀器、裝置和設備,例如,廣播電台、電視台、雷達、導航設備、無線電通訊設備、輸電配電設備、電子醫療設備、電器機車、汽車點火系統以及人們生活中使用的電磁灶、微波爐、手機等各種家用電器。

對電磁波輻射,如何做到科學防護?

楊新興表示,無論是成人或兒童,就家庭電磁波防護而言,做到兩點即可:一是遠離輻射源。例如,遠離運行的微波爐、電磁爐等。二是減少輻照時間。控制和減少被電磁波照射的時間,可以減少傷害。例如,不要長時間看電視、打手機。

手機作為一類重要的電磁波輻射源,已經成為日常必備。手機的工作頻率在800—1000MHz之間,輻射強度很大。根據報道,我國勞動保護研究所對市場上的手機進行測量結果表明,一般手機的輻射強度都在幾百微瓦左右,最高的達到1.1毫瓦。我國的電磁輻射衛生防護標准是40微瓦。目前一般手機輻射強度,已經超過國家標准10倍左右。

面對輻射大戶,身為“手機控”的我們如何才能免受侵害?作為家長,又怎麼保護“控二代”呢?

楊新興建議,在手機尚未接通的幾秒鐘,不要急於把手機放到耳邊。手機通話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手機保持待機狀態時,要遠離身體。較長時間不用,則應關閉手機。同時,盡可能少用手機,多用固定電話機。

針對兒童使用移動設備,楊新興提示說,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對兒童產品的輻射標准,也沒有相關實驗數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盡可能減少兒童接受電磁波輻射的機會,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鼓勵他們多進行戶外活動。(記者許茜)

(責編:周海波(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