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漢城湖公園,機器人向過往路人發放糖果。(彭華/光明圖片)
36個白色人形機器人有序擺開,配合音樂節奏翻轉、移步、伸展,呈現出炫酷的街舞表演﹔無人機、人工智能機器人更是賺足了眼球……在日前舉辦的第九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上,機器人無疑成了閃光燈的焦點。而在產業層面,大量機器人企業不斷涌現,各企業迅速興建機器人產業園,這些場面看似熱鬧非凡。
然而,“熱鬧”的背后,我國機器人產業也面臨著“高端產業低端化”等新問題。這些新問題折射出了什麼?未來機器人產業如何才能邁向高端?
“低端化”趨勢漸顯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今年年初,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另外,我國機器人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而且機器人產品水平同國外先進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工業機器人在速度、精度等方面相對落后,服務機器人在自主決策和智能感知等關鍵技術上仍較落后。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同時具有投資過剩的隱憂,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也逐步顯現,小、散、弱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認為:“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呈現出‘一哄而上、盲目跟風’的特點。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自身缺乏明確的發展戰略和內在需求,而僅僅是跟著政策走,存在明顯的政策依賴性。”這暴露了存在於企業中的短期化、功利化和投機化等問題。
專家表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產品以中低端為主、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缺乏行業標准等,都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境。
羅仲偉認為:“總體而言,機器人產業的大方向是符合當前發展形勢的,但當前存在的‘粗放型’‘運動式’等行為,會導致資源浪費,投資回報率低等后果。”因此,我國機器人產業迫切呼喚一場變革。
創新+集群“雙輪驅動”
面對新趨勢、新矛盾,未來機器人產業如何邁向高端化?
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間,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佔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據了解,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所需精密減速器等關鍵部件約佔多關節工業機器人成本的70%左右,但國內能夠提供規模化生產的企業還很少。
“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弱是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對此,羅仲偉認為,要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機器人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羅仲偉也提到“質量提升,標准先行”,要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機器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團體標准,構建和完善機器人產業標准體系,並通過行業規范條件,形成制度約束。
針對機器人產業“小、散、弱”等問題,工信部表示,要推動機器人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集群效應,增強產業競爭合力。
緊扣市場需求“脈搏”
形似滑雪運動員的機器人揮舞著“手臂”,把滑雪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其旁邊,虫形機器人則蠕動著“身體”,感受著前方“路況”,及時調整方向……
“這是模塊機器人,通過組合可模擬不同生物,開發兒童智力,增添娛樂。”安徽合肥欣奕華集團總經理張彌告訴記者,盡管目前工業機器人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業務模塊,但未來還是要向市場空間大的服務機器人轉型。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統計,近來服務機器人市場開始迅速增長,如家庭娛樂用無人機、骨科機器人等均很受歡迎。預計到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有望超過300億元。
在羅仲偉看來,用於代替企業生產中間環節的生產裝備類機器人,以及生活應用類機器人,都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未來,機器換人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羅仲偉說。同時,他認為政府要建立好公共服務體系,長遠性引導,並維護市場秩序。
辛國斌則指出:“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此同時,也要抓住產業薄弱環節,看清發展趨勢,找准市場定位,注重與其他科技領域的融合創新,運用好資本和人才的力量。
工信部表示,未來將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引導機器人產業鏈及生產要素的集聚﹔同時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各項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提升產業競爭力。(記者劉坤)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